Google (關鍵字:到府、到家、行動)
• 新娘秘書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11070111560790(有些有美容院、spa館指派)
• 到府坐月子(通常都是有坐月子中心指派)
• 到府寵物美容http://www.padaa.com/Article/ArticleShow.aspx?articleID=36607
• 到府量身訂作西裝(這部分跟老產業的部分也有點關係)http://www.kimo.club.tw/index.php?load=read&id=154
• 行動圖書館:不算是工作,是慈善面的(富邦、議員很多人都有…)
• 行動咖啡館(車子的)http://www.ebuycoffee.com/car/index-car.htm
• 到府剪燙髮http://tw.page.bid.yahoo.com/tw/auction/1141105181
• 到府美容http://tw.f5.page.bid.yahoo.com/tw/auction/e24545094
紀錄片(關鍵字:工作,行動)
現代生活印象 第三集 生活﹑工作﹑人 【1998-04-26】
調查報告 第二十七集 異國婚姻報告 【1997-10-05】其中有提到外籍新娘找工作
請給我們一份工作 【1997-08-30】泰雅族
百工圖 第五集 頂上生涯 【1974-05-01】
碩博士論文
多是「非典型勞動」,其中又很愛說的是派遣。
透過網路查詢的資料,發現多數的到府服務都是有關於美容業的。我們一開始想要找的其實是「流動的」而非「行動的」,因為現在很多有實體店面的商家,都會外加提供一個「到府服務」,那其實就跟我們的想法不太一樣。(坐月子中心也是)原本想要的主題是到別人家洗頭,我有找到一個,是幫老人洗頭的。如果是一開始想的外籍新娘的話,網路上的工作廣告其實很少。比較類似我們原先的想法的,還有一個是到家的寵物美容。
這個題目可能的畫面也許就是去別人家。如果是美容的話,不知道客戶會不會願意被拍。
然後我還是不確定這樣的主題可以拍出怎樣的社會學意涵。
2008年3月6日 星期四
[摘要]視覺工廠ch5-9
Ch5 顯微鏡
顯微鏡和天文望遠鏡雖然使用的是同類鏡片,卻很晚才開始有發展,細胞學說直到顯微鏡觀察出現一世紀之後才受到人們的承認。(p.69)
最初,人們比較關心技術上的問題,對於如何理解或解釋由於顯微鏡的發明而出現的陌生有機體倒完全不在意。但是正因為技術存在著缺陷,反而有一種凝聚的力量:它帶來了交流和對話。(p.74--75)
到了十九世紀後半葉,顯微鏡終於達到高品質的商業化量產,視覺從而能夠一致,新的對話也得以出現。…數字化標準逐漸取代了主觀的感知…觀察結果從此可以比較,因而有了普遍性,一種受到規範性的視覺就此產生。
Ch6 拒絕圖像
林奈在他的分類法中,擺脫圖像化的物種清查,意味著放棄特殊而就平凡,放棄個體性而求普遍性。分類法雖然是種概念,卻屬於有形的範疇:它既是一種對現象的研究,又是一種對現實物體的描述。語言組織安排了多不勝數且令人眼花撩亂的各種大自然型態。(p.77--78)
林奈的分類法反常地刺激了圖像的製造。依照分類畫出的植物圖像是一種示意圖,他要劃分、強調和顯示的,不是已經看到的東西,而是應該看到的東西…它們的基本要求不是外觀上的接近,而是方便人們命名和理解。…它們是一種辨識的管道…指出不易為人發現的屬種共同特徵。對個別的特性它們並不感興趣。(P.79)
…標本和圖畫的功能不同。前者因為有標誌實物的價值而扮演著證據的角色。後者則什麼也不能
證明。但圖畫可以展現科學的確實性。(P.80)
Ch7 真實的人體
圖像應該和實物一模一樣,十八世紀初達戈帝的四色版畫印刷法回應了這個理想。(p.81)
達戈帝的插圖表現的絕非死亡。每一幅圖畫都按實物大小印刷,展現的都是生命。人體的大小決定了插圖的尺寸。其實達戈帝追求的就是用機械方法大量複製藝術作品。關於藝術品在技術複製後的生存問題,他還沒有想過。(p.83--84)
達戈帝陸續發表的其它逼真的解剖圖畫,然而因為不夠完整,無法在醫學上有很大用處,品質的粗糙和大量複製也使它失去藝術品地位。同時也帶出一個問題:當奇觀、色情與科學上的合理性這三者同時出現時,這樣的視覺應如何管理?(p.85)
Ch8 合法性證明
…最不科學的東西莫過於影像。…儘管有各種說法想證明攝影的客觀性,它仍然只能在感知層面中運作。…傳播、「讓人知道」,比發明本身更加重要,人們關心「怎麼使用?」的問題更甚於創造本身。(p.89)弗朗索瓦在推動影像傳播的同時,也為影像的管理打下了基礎。(p.91)
整個圖像流通的體系開始運作。感知層面自「啟蒙時代」以後,一直被視為官方科學的禁忌,如今卻大方地進入科學的理性殿堂。(p.93)
弗朗索瓦受孔多塞(Condorcet)的影響,認為包括攝影在內的科學及其應用是進步哲學的動力。這裡所說的進步不僅是經濟、政治或社會的進步,同時也是精神上的進步。技術的演進應該為引導政治的選擇,而非反過來由政治選擇引導技術演進。(p.95)
弗朗索瓦的思想傳承自啟蒙時代,…他認為如果必須改革,應該先由教育和政治領域開始。…攝影是一種新的工業,可以為那些失業的人帶來工作。…攝影是一種社會進步,具有工業、科學和藝術的功能,它是一種工具,而絕非目的。他審慎的完成了證明攝影術合法性的程序。(p.96)
Ch9 顯微鏡攝影
攝影突然進入觀察設備中,是一項革命。影像使視覺的分享成為可能。…攝影不會改變事實,反而有助於辨認事實。尤其當遇上偶然出現的影像時,它可以幫助我們發現這並非常態。(p.98)
攝影的合法地位和榮耀,在於它能夠重現偶然狀況。(p.100)
照片的分子機制不可見,保證影像相對於觀察者的客觀性和獨立性。影像獨立存在於人為操作、肉眼和熟練技術之外。…影像被描繪成一個沒有觀察者的現象,一個沒有實驗者的實驗。…介於觀察者的眼睛和世界之間「自動」又「客觀」的照片影像,卻有助於確認科學的寫實性。…它似乎證明有一個中立、唯一、客觀且不所不在的世界,一個不須要關察者就可以存在的世界…這些將攝影對象客觀化的圖像將攝影帶入了科學爭論的漩渦中心。(p.101)
顯微鏡和天文望遠鏡雖然使用的是同類鏡片,卻很晚才開始有發展,細胞學說直到顯微鏡觀察出現一世紀之後才受到人們的承認。(p.69)
最初,人們比較關心技術上的問題,對於如何理解或解釋由於顯微鏡的發明而出現的陌生有機體倒完全不在意。但是正因為技術存在著缺陷,反而有一種凝聚的力量:它帶來了交流和對話。(p.74--75)
到了十九世紀後半葉,顯微鏡終於達到高品質的商業化量產,視覺從而能夠一致,新的對話也得以出現。…數字化標準逐漸取代了主觀的感知…觀察結果從此可以比較,因而有了普遍性,一種受到規範性的視覺就此產生。
Ch6 拒絕圖像
林奈在他的分類法中,擺脫圖像化的物種清查,意味著放棄特殊而就平凡,放棄個體性而求普遍性。分類法雖然是種概念,卻屬於有形的範疇:它既是一種對現象的研究,又是一種對現實物體的描述。語言組織安排了多不勝數且令人眼花撩亂的各種大自然型態。(p.77--78)
林奈的分類法反常地刺激了圖像的製造。依照分類畫出的植物圖像是一種示意圖,他要劃分、強調和顯示的,不是已經看到的東西,而是應該看到的東西…它們的基本要求不是外觀上的接近,而是方便人們命名和理解。…它們是一種辨識的管道…指出不易為人發現的屬種共同特徵。對個別的特性它們並不感興趣。(P.79)
…標本和圖畫的功能不同。前者因為有標誌實物的價值而扮演著證據的角色。後者則什麼也不能
證明。但圖畫可以展現科學的確實性。(P.80)
Ch7 真實的人體
圖像應該和實物一模一樣,十八世紀初達戈帝的四色版畫印刷法回應了這個理想。(p.81)
達戈帝的插圖表現的絕非死亡。每一幅圖畫都按實物大小印刷,展現的都是生命。人體的大小決定了插圖的尺寸。其實達戈帝追求的就是用機械方法大量複製藝術作品。關於藝術品在技術複製後的生存問題,他還沒有想過。(p.83--84)
達戈帝陸續發表的其它逼真的解剖圖畫,然而因為不夠完整,無法在醫學上有很大用處,品質的粗糙和大量複製也使它失去藝術品地位。同時也帶出一個問題:當奇觀、色情與科學上的合理性這三者同時出現時,這樣的視覺應如何管理?(p.85)
Ch8 合法性證明
…最不科學的東西莫過於影像。…儘管有各種說法想證明攝影的客觀性,它仍然只能在感知層面中運作。…傳播、「讓人知道」,比發明本身更加重要,人們關心「怎麼使用?」的問題更甚於創造本身。(p.89)弗朗索瓦在推動影像傳播的同時,也為影像的管理打下了基礎。(p.91)
整個圖像流通的體系開始運作。感知層面自「啟蒙時代」以後,一直被視為官方科學的禁忌,如今卻大方地進入科學的理性殿堂。(p.93)
弗朗索瓦受孔多塞(Condorcet)的影響,認為包括攝影在內的科學及其應用是進步哲學的動力。這裡所說的進步不僅是經濟、政治或社會的進步,同時也是精神上的進步。技術的演進應該為引導政治的選擇,而非反過來由政治選擇引導技術演進。(p.95)
弗朗索瓦的思想傳承自啟蒙時代,…他認為如果必須改革,應該先由教育和政治領域開始。…攝影是一種新的工業,可以為那些失業的人帶來工作。…攝影是一種社會進步,具有工業、科學和藝術的功能,它是一種工具,而絕非目的。他審慎的完成了證明攝影術合法性的程序。(p.96)
Ch9 顯微鏡攝影
攝影突然進入觀察設備中,是一項革命。影像使視覺的分享成為可能。…攝影不會改變事實,反而有助於辨認事實。尤其當遇上偶然出現的影像時,它可以幫助我們發現這並非常態。(p.98)
攝影的合法地位和榮耀,在於它能夠重現偶然狀況。(p.100)
照片的分子機制不可見,保證影像相對於觀察者的客觀性和獨立性。影像獨立存在於人為操作、肉眼和熟練技術之外。…影像被描繪成一個沒有觀察者的現象,一個沒有實驗者的實驗。…介於觀察者的眼睛和世界之間「自動」又「客觀」的照片影像,卻有助於確認科學的寫實性。…它似乎證明有一個中立、唯一、客觀且不所不在的世界,一個不須要關察者就可以存在的世界…這些將攝影對象客觀化的圖像將攝影帶入了科學爭論的漩渦中心。(p.101)
[survey]男子氣概
以下是 survey 到的相關論文,使用的資料庫是「全國博碩士論文網」和「中文電子學位論文服務」
以下是 survey 到的相關紀錄片,使用的資料庫是「台灣電影資料庫」
片名: 百工圖 第二十六集 軍人
導演: 王小棣
攝影: 黃勝仁
摘要: 捍衛國家安全的軍人是一國國防的堡壘﹐有了他們的保護﹐老百姓才有平安幸福的生活。在戰爭時﹐軍人出生入死﹐必須有大無畏的精神。本週節目就要大家介紹海 ﹑陸﹑空三軍的職業軍人﹐請他們來談工作的酸甜苦辣。目前國內有一批曾經歷戰爭洗禮的退役老兵﹐大部分的現役軍人卻未真正打過仗﹐他們對工作有何感受呢﹖
片名:少年.棒球·冠軍
製片:駱仁逸
導演:迮芷江
典藏地點:電資館16mm VHS,行政院新聞局16mm VHS
摘要: 棒球運動這部紀錄影片攝於民國六十七年,當時我國少棒、青少棒、青棒球隊已接連獲得很多次世界冠軍,本片即在追述學生棒球運動在台灣發展的經過,以及何以能蓬勃發展的原因。本片首先敘述在台灣光復那年,全省才不過數支球隊,民國五十七年台東紅葉隊擊敗了世界少棒冠軍日本關西隊,兒童棒球運動得到精神鼓勵,很快的就發展開來,但究其原因,主要還歸功於政府的延長國民教育,自六年的義務教育延長到九年,減輕了升學壓力,孩子們有更多時間遊玩運動,加以中國人自小至大的勤勞習性,從民國五十八年金龍少棒隊獲得世界冠軍後,台灣的學生棒球隊,自小學、初中而至高中,幾乎年年得魁。這部影片介紹台灣學生棒球運動發祥地的台東紅葉村,各地學生喜愛及操練棒球情形,以及奪魁經過。
主要問題
關於男子氣概的打造過程,常見的主題有軍隊、體育隊伍、學校等,我們必須挑選比較能拍到影像、以影像來表現比較精彩者。然後又有進入場域的問題,我自己在這邊似乎沒有人脈。
軍警方面,台北附近的相關場域有國防醫學院、台灣警察專科學校。體育方面,有台北體院,至於體育隊伍有名的學校就更多了。
陳良乾 | 橄欖球運動技術報告 |
于美芝 | 反思當代台灣性/別論述與國家社會發展--以同志論述為例 |
郭怡伶 | 磨蹭的快感?- 阿魯巴的男子氣概建構 |
高穎超 | 做兵、儀式、男人類:台灣義務役男服役過程之陽剛氣質研究(2000-2006) |
王兆慶 | 醜怪的理想身體:台灣健美運動的社會學研究(1958-2003) |
吳政庭 | 彩虹國度裡的教師身影:三位高中男同志教師的生命故事 |
楊文毅 | 尋找台灣客家的男性氣質 -以桃園縣為例 |
邱士芬 | 化妝保養的身體實踐與「新男人味」的建構 |
裴學儒 | 軍隊文化、男性氣概與性傾向壓迫 ~ 台灣男同性戀者的兵役經驗分析 |
楊駿北 | 性別化社會下的男性氣概:以男空服職場性別經驗與社會形象為例 |
陳嘉鴻 | 鬆動霸權式男性氣概:以男性瑜伽參與之敘說為例 |
以下是 survey 到的相關紀錄片,使用的資料庫是「台灣電影資料庫」
片名: 百工圖 第二十六集 軍人
導演: 王小棣
攝影: 黃勝仁
摘要: 捍衛國家安全的軍人是一國國防的堡壘﹐有了他們的保護﹐老百姓才有平安幸福的生活。在戰爭時﹐軍人出生入死﹐必須有大無畏的精神。本週節目就要大家介紹海 ﹑陸﹑空三軍的職業軍人﹐請他們來談工作的酸甜苦辣。目前國內有一批曾經歷戰爭洗禮的退役老兵﹐大部分的現役軍人卻未真正打過仗﹐他們對工作有何感受呢﹖
片名:少年.棒球·冠軍
製片:駱仁逸
導演:迮芷江
典藏地點:電資館16mm VHS,行政院新聞局16mm VHS
摘要: 棒球運動這部紀錄影片攝於民國六十七年,當時我國少棒、青少棒、青棒球隊已接連獲得很多次世界冠軍,本片即在追述學生棒球運動在台灣發展的經過,以及何以能蓬勃發展的原因。本片首先敘述在台灣光復那年,全省才不過數支球隊,民國五十七年台東紅葉隊擊敗了世界少棒冠軍日本關西隊,兒童棒球運動得到精神鼓勵,很快的就發展開來,但究其原因,主要還歸功於政府的延長國民教育,自六年的義務教育延長到九年,減輕了升學壓力,孩子們有更多時間遊玩運動,加以中國人自小至大的勤勞習性,從民國五十八年金龍少棒隊獲得世界冠軍後,台灣的學生棒球隊,自小學、初中而至高中,幾乎年年得魁。這部影片介紹台灣學生棒球運動發祥地的台東紅葉村,各地學生喜愛及操練棒球情形,以及奪魁經過。
主要問題
關於男子氣概的打造過程,常見的主題有軍隊、體育隊伍、學校等,我們必須挑選比較能拍到影像、以影像來表現比較精彩者。然後又有進入場域的問題,我自己在這邊似乎沒有人脈。
軍警方面,台北附近的相關場域有國防醫學院、台灣警察專科學校。體育方面,有台北體院,至於體育隊伍有名的學校就更多了。
台灣的職棒簽賭案
想做的主題是關於職棒簽賭。
可能從廖敏雄出發,案發被禁賽而沉潛一段時間後,分別擔任過棒球打擊練習場指導員、大陸成棒球隊教練、台灣青棒球對教練,算是比較順利的。
另一個可能是從養工處出發,許多被開除的球員加入養工處或是道路公園管理處,雖然是公家鐵飯碗,但相較於廖敏雄,這群人似乎不太願意再接觸棒球。
再來是聯盟及球團對於防簽賭所做的補救措施到底有沒有效果,這部份可能會訪問過去以及現役職棒球員,可能還有體育記者。
另外一條線則是被起訴到二審判決之間歷時八年,球員的心情轉變以及司法曠日廢時的原因。
目前暫時是這樣,還會繼續做修正。
台灣棒球維基館 (和wiki同介面,由一群熱愛棒球的球迷架設的網站。)
http://twbsball.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9%A6%96%E9%A0%81
職棒簽賭事件 (1996年)
http://0rz.tw/022mC
被開除球員現況
http://lionlies.blogspot.com/2008/03/blog-post_06.html
父債子償 賭罪世襲化 (中國時報)
http://lionlies.blogspot.com/2008/03/blog-post.html
可能從廖敏雄出發,案發被禁賽而沉潛一段時間後,分別擔任過棒球打擊練習場指導員、大陸成棒球隊教練、台灣青棒球對教練,算是比較順利的。
另一個可能是從養工處出發,許多被開除的球員加入養工處或是道路公園管理處,雖然是公家鐵飯碗,但相較於廖敏雄,這群人似乎不太願意再接觸棒球。
再來是聯盟及球團對於防簽賭所做的補救措施到底有沒有效果,這部份可能會訪問過去以及現役職棒球員,可能還有體育記者。
另外一條線則是被起訴到二審判決之間歷時八年,球員的心情轉變以及司法曠日廢時的原因。
目前暫時是這樣,還會繼續做修正。
台灣棒球維基館 (和wiki同介面,由一群熱愛棒球的球迷架設的網站。)
http://twbsball.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9%A6%96%E9%A0%81
職棒簽賭事件 (1996年)
http://0rz.tw/022mC
被開除球員現況
http://lionlies.blogspot.com/2008/03/blog-post_06.html
父債子償 賭罪世襲化 (中國時報)
http://lionlies.blogspot.com/2008/03/blog-post.html
<視覺工廠>chap.10~14摘要
第十章 感應電療法
。我們在此看到的表情只是表現,而非代表痛苦或歡樂的身體符號,不是什麼現象的症狀。(P.105)
。照片是將人們的注意力拉回身體表面的動力。……是照片讓我們有機會對這些面孔進行系統化的研究。……沒有照片,它們就不存在。(P.105)
。重點是必須打破人類和動物之間的藩籬;否定兩者間的連繫,就無法言就表情的成因。只有相信人類和猿猴有共同的祖先,我們才能了解他們笑的時候,面部收縮的肌肉是相同的。(P.107)
。從深層的情表達到深層的情感表達,從杜馨到達爾文;照片讓人了解兩者之間的轉變。但是同樣的圖像卻也掩蓋了一個聚大的裂痕:地圖式的對應和概念式的理解,兩者在認識方法上,一直就存在著極大的分歧。(P.107)
。人們的感受決定圖像的地位。圖像上見到的東西必須符合心理期待。這點非常重要。如果兩者缺乏一致性,照片就無法參與事實的構築。(P.108)
。光是面孔已經不夠。藝術的真實不同於科學的真實:情緒還必須加上人物的動作與姿態來表達。(P.108)
。攝影啟動了這一切。是它決定了大規模的面部表情實驗。它拍下這些表情,賦予它們生命,而且最後只有它成為唯一的證據。它架起橋梁連接空間和時間、個體和群體、醫學和美學、以及科學和藝術。它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作為圖像,二是作為現代化的工具。在此,思想的歷史深深地紮根在攝影技術的歷史當中。(P.110)
。新的用途改變了圖像本身,並且賦予它們新的意義。(P.110)
第十一章 表面視覺
。照片一方面是表向的反映,一方面又傳遞一種悲劇性,因而導致了深刻的矛盾。(P.113)
。照片讓病人成了啞巴。因為只追求可見的表象,語言變得無用武之地。(P.114)
。客觀、精確的影像仍舊只是一種理想,病人的呻吟和痛苦都無法包括在照片之中;它甚至還會阻礙我們追求原因的目光。(P.115)
。攝影也是對現實的否定……。(P.115)
。醫學得成功完全取決於這些疾病的分類學。……事實上,是照片創造了分類,在外型和名稱之間建立起2對應關係。符號代替症狀,名稱代替診斷。病變的種類繁多,缺乏詞彙表達的狀況顯而易見。(P.115~P.116)
。照片使我們容易確認疾病,但更使我們猶豫不決;攝影具有無可比擬的優點,既不會消去未知數,也不會掩飾驚人的意外情況,使人更容易發現新的病徵。(P.116)
。影像的重複產生幽默、諷刺的效果,或帶有宣示的作用,但是梅厄的攝影集展現出人物的個別差異,卻帶有一種悲劇性的特質。(P.117)
。攝影可以當作證據。(P.118)
第十二章 奔馬動作圖
。從此建立起一個非現實的視覺觀察過程。彷彿觀察者與馬匹以同樣速度一起奔跑。(P.121)
。影像要想成為證據,就必須能夠包含不可預測的事物,必須置身於作者的意圖之外。(P.122)
。科學的真實性並不適用於藝術的寫實。按照科學方法分解的照片,並不會自然具有動感。……重點不在於圖像必須與物體完全吻合,而是圖像給情感造成的衝擊。(P.124)
。頭腦駁斥這種捕捉時間片段的觀念:對大腦來說,畫面裡的運動沒有開頭也沒有結尾。(P.128)
第十三章 現代性
。轉盤式快門相機是個體積頗大的創新氣才,是現代化的象徵,只有它才能讓人們對這個計劃感到認同。(P.131)
。拍攝的照片不僅「幫助測量」或記錄一種現象,而且還讓人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因為它看得比肉眼更清楚,擴大了肉眼的可見範圍。人們期待看見意想不到東西。它「一定」要出現。(P.136)
。作為測量工具,照片可以量化影像。作為視覺工具,它可以把肉眼、望遠鏡、或天文望遠鏡都看不見的東西變為可見。除了這兩項主要功能,攝影還摻合了政治領域、戰略利益、個人動機、以及更私人的「影像愛好」等等因素。(P.138)
。因為科普報紙的大量報導和傳播,使攝影的價值受損,但是轉盤式快門相機由於帶有神祕的色彩,反而贏得人們前所未有的一致支持。(P.140)
第十四章 裹屍布上的印記
。十九是記最後三分之一的時間裡,……在新影像的影響之下,眾人的目光從裹屍布上轉移了。事物的認證機制起了極大的變化。(P.141)
。作為一個新的範例,照片提供一個更普遍的方式,讓學者們可以將遠古的印記當成科學事實一樣來研究。(P.143)
。「自動」拍攝的照片影像,不帶任何主觀性,具有證據的價值。(P.146)
。十九世紀末,……攝影是「自然」的作用,給人實證的知識;它的影像是事實的重現,提出證據必須依靠它。……攝影不僅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解釋的範例。(P.147)
。我們在此看到的表情只是表現,而非代表痛苦或歡樂的身體符號,不是什麼現象的症狀。(P.105)
。照片是將人們的注意力拉回身體表面的動力。……是照片讓我們有機會對這些面孔進行系統化的研究。……沒有照片,它們就不存在。(P.105)
。重點是必須打破人類和動物之間的藩籬;否定兩者間的連繫,就無法言就表情的成因。只有相信人類和猿猴有共同的祖先,我們才能了解他們笑的時候,面部收縮的肌肉是相同的。(P.107)
。從深層的情表達到深層的情感表達,從杜馨到達爾文;照片讓人了解兩者之間的轉變。但是同樣的圖像卻也掩蓋了一個聚大的裂痕:地圖式的對應和概念式的理解,兩者在認識方法上,一直就存在著極大的分歧。(P.107)
。人們的感受決定圖像的地位。圖像上見到的東西必須符合心理期待。這點非常重要。如果兩者缺乏一致性,照片就無法參與事實的構築。(P.108)
。光是面孔已經不夠。藝術的真實不同於科學的真實:情緒還必須加上人物的動作與姿態來表達。(P.108)
。攝影啟動了這一切。是它決定了大規模的面部表情實驗。它拍下這些表情,賦予它們生命,而且最後只有它成為唯一的證據。它架起橋梁連接空間和時間、個體和群體、醫學和美學、以及科學和藝術。它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作為圖像,二是作為現代化的工具。在此,思想的歷史深深地紮根在攝影技術的歷史當中。(P.110)
。新的用途改變了圖像本身,並且賦予它們新的意義。(P.110)
第十一章 表面視覺
。照片一方面是表向的反映,一方面又傳遞一種悲劇性,因而導致了深刻的矛盾。(P.113)
。照片讓病人成了啞巴。因為只追求可見的表象,語言變得無用武之地。(P.114)
。客觀、精確的影像仍舊只是一種理想,病人的呻吟和痛苦都無法包括在照片之中;它甚至還會阻礙我們追求原因的目光。(P.115)
。攝影也是對現實的否定……。(P.115)
。醫學得成功完全取決於這些疾病的分類學。……事實上,是照片創造了分類,在外型和名稱之間建立起2對應關係。符號代替症狀,名稱代替診斷。病變的種類繁多,缺乏詞彙表達的狀況顯而易見。(P.115~P.116)
。照片使我們容易確認疾病,但更使我們猶豫不決;攝影具有無可比擬的優點,既不會消去未知數,也不會掩飾驚人的意外情況,使人更容易發現新的病徵。(P.116)
。影像的重複產生幽默、諷刺的效果,或帶有宣示的作用,但是梅厄的攝影集展現出人物的個別差異,卻帶有一種悲劇性的特質。(P.117)
。攝影可以當作證據。(P.118)
第十二章 奔馬動作圖
。從此建立起一個非現實的視覺觀察過程。彷彿觀察者與馬匹以同樣速度一起奔跑。(P.121)
。影像要想成為證據,就必須能夠包含不可預測的事物,必須置身於作者的意圖之外。(P.122)
。科學的真實性並不適用於藝術的寫實。按照科學方法分解的照片,並不會自然具有動感。……重點不在於圖像必須與物體完全吻合,而是圖像給情感造成的衝擊。(P.124)
。頭腦駁斥這種捕捉時間片段的觀念:對大腦來說,畫面裡的運動沒有開頭也沒有結尾。(P.128)
第十三章 現代性
。轉盤式快門相機是個體積頗大的創新氣才,是現代化的象徵,只有它才能讓人們對這個計劃感到認同。(P.131)
。拍攝的照片不僅「幫助測量」或記錄一種現象,而且還讓人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因為它看得比肉眼更清楚,擴大了肉眼的可見範圍。人們期待看見意想不到東西。它「一定」要出現。(P.136)
。作為測量工具,照片可以量化影像。作為視覺工具,它可以把肉眼、望遠鏡、或天文望遠鏡都看不見的東西變為可見。除了這兩項主要功能,攝影還摻合了政治領域、戰略利益、個人動機、以及更私人的「影像愛好」等等因素。(P.138)
。因為科普報紙的大量報導和傳播,使攝影的價值受損,但是轉盤式快門相機由於帶有神祕的色彩,反而贏得人們前所未有的一致支持。(P.140)
第十四章 裹屍布上的印記
。十九是記最後三分之一的時間裡,……在新影像的影響之下,眾人的目光從裹屍布上轉移了。事物的認證機制起了極大的變化。(P.141)
。作為一個新的範例,照片提供一個更普遍的方式,讓學者們可以將遠古的印記當成科學事實一樣來研究。(P.143)
。「自動」拍攝的照片影像,不帶任何主觀性,具有證據的價值。(P.146)
。十九世紀末,……攝影是「自然」的作用,給人實證的知識;它的影像是事實的重現,提出證據必須依靠它。……攝影不僅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解釋的範例。(P.147)
[摘要]視覺工廠ch20-over
第二十章 構築史跡(帕西,1980)
考古學家面對一個兩難的狀況:構築史蹟之後,還必須讓他發揮史蹟的作用,他必須能夠自我表達,為消逝的民族發言。雖然按理應該先有資料,才加以解釋,而非反過來讓解讀存在資料之前。(185)遺跡讓我們置於謎一般的世界前面,他催促著我們去重建事實,在推動我們仔細分析的同時也迫使我們不斷地放棄。結果出現一個有悖常理的事實:沒有遺跡也是一種遺跡,而正是因為沒有痕跡,所以這個世界有了一切解釋。(188)史蹟和解讀方法就是這麼建立的,橫向與縱向的整地工作,實際上就是構築一幅「連逗點都不遺漏」的文章,這個篇章有待解讀與翻譯,視覺於是透過證據傳遞交流,(190)地面遺跡的作用,在於做出選擇和決定投入研究的地方。圖畫和照片補充物質的遺跡,和地面遺跡一樣,他們引導視覺從一個跡象到另一個跡象,並且也是決定投入研究的地方。(191)
第二十一章 理論計算的照片(黑洞,1990)
計算而成的圖像大聲宣稱自己的客觀性,卻擁有修辭和美學的特徵。(198)圖像以外的東西,本來是我們看不見卻可以想像的東西,在此變成作者和他的計算、他的電腦終端機,只是作者和他的攝影機。一幅寫實的科學圖像,可以隨意選擇將他當成虛構影像或者資料來判讀,只需要將想法從視覺範圍之外轉移到畫面之外:從邏輯的建立轉移到圖像生產的現實狀況。(199)
第二十二章 人體造影(超音波掃瞄,1997)
透過最佳的視覺儀器,理想的以學檢查得以完成,我們漸漸變成這種軟硬物體的組合,變成液體、固體和氣體的巧妙結合。器官根據「製造圖像」的能力傾向重整聚集,產生新的分類。(202)當視覺醫學取代對話醫學的時候,傾聽的功能逐漸減弱。影響反映出人體不可避免的嚴重衰敗,但是在此之前,儘管外表已經皺紋滿佈,人們總以為自己的內部是完好的,影像不管人們有視而不見的權力,只顧揭露真相。(205)他拋棄表面,深入內臟;拋棄外觀,轉看縱斷面;放棄現實,注意抽象;放棄現場,重視距離。(206)
第二十三章 視覺全球化(探路者號,1997)
圖像的重點不在於顯示,而在於論證。他不主動地解釋圖像,而世界由單傳的圖像展現,讓觀者自行推敲其中的意義。他們的科學地位有助於這種視覺的運籌配置。圖像在大範圍內對人進行有計畫的管理,也是過份技術化的科學和越來越遠離科學的大眾重續對話的希望所在:他是一種政治實踐。圖像只有在文化、物質組織、美學、和判讀願望四者趨向的共同作用下,才可能誕生。然而,每個人都會從中接受一個共同的、具有凝聚力的部分。這種分享關係幫助我們建造出集體的知識。(219)
中介研究的起點
圖像的力量正是因為他在物質層面微不足道,中介研究探詢技術和文化間的決裂,圖像既屬於技術,又屬於文化層面的矛盾性質,正適合作為中介文化的研究對象。版畫、攝影、造影:每一個類別內部都凝聚了技術與工業的轉變,以及文化的歷史意義。(221)印刷業改變了我們的記憶習慣,促使學者起而觀察,幻想全面清查所有事物;攝影創造了聯繫,把各種知識領域集中在一起,發展絕對證據的理想;數位造影為科學的虛構部分帶來機會,發展一種裝備精良的全球化視覺。(224-5)科學所構築的是整體的知識圖像,層層疊疊,反過來又建設新的視覺機器,改造我們的生活環境,成為產生新視覺的溫床,就這樣,美學與物質之間來來往往,永不間斷。(225)
考古學家面對一個兩難的狀況:構築史蹟之後,還必須讓他發揮史蹟的作用,他必須能夠自我表達,為消逝的民族發言。雖然按理應該先有資料,才加以解釋,而非反過來讓解讀存在資料之前。(185)遺跡讓我們置於謎一般的世界前面,他催促著我們去重建事實,在推動我們仔細分析的同時也迫使我們不斷地放棄。結果出現一個有悖常理的事實:沒有遺跡也是一種遺跡,而正是因為沒有痕跡,所以這個世界有了一切解釋。(188)史蹟和解讀方法就是這麼建立的,橫向與縱向的整地工作,實際上就是構築一幅「連逗點都不遺漏」的文章,這個篇章有待解讀與翻譯,視覺於是透過證據傳遞交流,(190)地面遺跡的作用,在於做出選擇和決定投入研究的地方。圖畫和照片補充物質的遺跡,和地面遺跡一樣,他們引導視覺從一個跡象到另一個跡象,並且也是決定投入研究的地方。(191)
第二十一章 理論計算的照片(黑洞,1990)
計算而成的圖像大聲宣稱自己的客觀性,卻擁有修辭和美學的特徵。(198)圖像以外的東西,本來是我們看不見卻可以想像的東西,在此變成作者和他的計算、他的電腦終端機,只是作者和他的攝影機。一幅寫實的科學圖像,可以隨意選擇將他當成虛構影像或者資料來判讀,只需要將想法從視覺範圍之外轉移到畫面之外:從邏輯的建立轉移到圖像生產的現實狀況。(199)
第二十二章 人體造影(超音波掃瞄,1997)
透過最佳的視覺儀器,理想的以學檢查得以完成,我們漸漸變成這種軟硬物體的組合,變成液體、固體和氣體的巧妙結合。器官根據「製造圖像」的能力傾向重整聚集,產生新的分類。(202)當視覺醫學取代對話醫學的時候,傾聽的功能逐漸減弱。影響反映出人體不可避免的嚴重衰敗,但是在此之前,儘管外表已經皺紋滿佈,人們總以為自己的內部是完好的,影像不管人們有視而不見的權力,只顧揭露真相。(205)他拋棄表面,深入內臟;拋棄外觀,轉看縱斷面;放棄現實,注意抽象;放棄現場,重視距離。(206)
第二十三章 視覺全球化(探路者號,1997)
圖像的重點不在於顯示,而在於論證。他不主動地解釋圖像,而世界由單傳的圖像展現,讓觀者自行推敲其中的意義。他們的科學地位有助於這種視覺的運籌配置。圖像在大範圍內對人進行有計畫的管理,也是過份技術化的科學和越來越遠離科學的大眾重續對話的希望所在:他是一種政治實踐。圖像只有在文化、物質組織、美學、和判讀願望四者趨向的共同作用下,才可能誕生。然而,每個人都會從中接受一個共同的、具有凝聚力的部分。這種分享關係幫助我們建造出集體的知識。(219)
中介研究的起點
圖像的力量正是因為他在物質層面微不足道,中介研究探詢技術和文化間的決裂,圖像既屬於技術,又屬於文化層面的矛盾性質,正適合作為中介文化的研究對象。版畫、攝影、造影:每一個類別內部都凝聚了技術與工業的轉變,以及文化的歷史意義。(221)印刷業改變了我們的記憶習慣,促使學者起而觀察,幻想全面清查所有事物;攝影創造了聯繫,把各種知識領域集中在一起,發展絕對證據的理想;數位造影為科學的虛構部分帶來機會,發展一種裝備精良的全球化視覺。(224-5)科學所構築的是整體的知識圖像,層層疊疊,反過來又建設新的視覺機器,改造我們的生活環境,成為產生新視覺的溫床,就這樣,美學與物質之間來來往往,永不間斷。(225)
《視覺工廠》§15-19
第十五章 空中景觀
照片的力量來自它可以捕捉偶發狀況,可是它卻反常地將現實變為一個排除任何偶然、一切都嚴格規範的世界。照片已經從現實的痕跡,變成證明現實存在的證據;從單純的注視變成行動。航空攝影讓人們的視線脫離地面...把大地變成一幅巨大的影像,也將影像變成現實的一部分。(152)
地理學家認為,用空中的綜合視覺代替片段的視覺......強調航空攝影是人種學家不可缺少的工具:不知道居民群體的整體範圍,就不可能了解這些群體。...航空攝影不僅帶來新的自由:它還激起不少關於空間和地域的言論,成為人們重新檢視自我身份的認證工具。地理學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依照概括的概念融會了各種不同領域的知識:它來自我們對土地、對人類家園的熱愛。它的目光同時關注實體與精神兩個層次......(153)
第十六章 X光照片
X光照片是直接的印記:它就是個體,就是現實。它不是普通的影像。(157) 如果說貝克萊爾那隻手,是一隻陳述自我故事的手,那麼倫琴的手,則如同由打開的窗戶看見的自然實物;至於隆德拍攝六支手指的手...已經屬於獵奇的性質。(159)
新工具X光的出現,引起醫學機構的深刻重組。貝克萊爾意識到操作機器的攝影師和物理學家獲得新權力的危險。...這場爭執事關非技術人員的醫生和非醫生的技術人員之間權利與知識的分享。(159)
新的醫學視覺慢慢地建立起來:診斷不再只是觀察病人,還要觀察影像。一個新的知識領域誕生了,無論就對象或方法而言都是嶄新的:它就是造影的專業領域。(160)
第十七章 水中視覺
人們常把班勒偉的電影當作普通的科學紀錄片...但這是誤解。(163) 傳播知識不過是藉口,科學參考只是讓它合理存在的幌子。他追尋的不是知識,而是真理。(164) 這些場景[班勒偉片中的場景]透過攝影機,將「視覺推向頂點」,使事物變得不可思議......過度追求科學真實的結果生成了這一種影像:攝影機比觀察者的眼睛看得更清楚,它看見的東西和肉眼完全不同。(165)
為了證實這些鬆弛軟體動物的存在,必須克服估量的技術障礙。然而這件事情值得一試:在一個對技術成就評價過高的時代,它是一個具有極為重大象徵意義的成分。製造影片同樣是技術的壯舉......技術也是一種取得合法地位和擺脫罪惡感的方式:拍電影不再只是消遣,而是一種專業。(166)
班勒偉認為兩人[他自己以及描繪「黴菌和桿菌不可抑制的繁殖、藻類的入侵」等主題的雷傑]有一種明顯的相似性:他們都面對一個由「不受控制的衝動」支配的真實世界。
它們[班勒偉的影片]的意義在於直接依靠獨特的技術裝置,創造了一個世界...這些設備在專業網絡裡傳播影像的裝置,是以手工方式生產影像的裝置。最後,這些影片的意義還在於影像與知識在技術和政治上的交纏。(168)
第十八章 創造另一種考古學
由於採取較為先進的形式來傳遞訊息,這些鍍金圓盤的壽命將會比地球上任何傳統的紀錄方式...都來得長久。......在人類滅亡後,依然倖存......(172) 這些虛幻不實的夢想...源自於科學與科技的成就...推動了輿論、機構、國家、以及預算,催生了許多聞所未聞的大膽計畫,預先回答了我們來不及提出、甚至根本未曾想到要問的問題:「在太陽滅亡後,我們想要為我們的文明留下什麼樣的形象?」黃金刻板有效地傳達了宇宙中尚有其他居住世界的可能性。它的圖形密碼正透露了我們如何自行建立留給後世的史跡。(173)
[由測量宇宙背景溫度推知的大爆炸的]影像呈現的藍色與粉紅色兩種色調並不是真實的色彩...不過它賦予了宇宙的起源一個卵的形狀。從此大爆炸便有了影像,成了可見的實體。...我們獲得了一個影像,可以讓我們肯定地說:「這就是大爆炸。」,同時賦予它一個實際的存在。...它將宇宙起源當時那些令人驚慌、難以想像的情況納入規範當中,並且賦予它一種美的形象。不然,要我們想像自己竟然源自隨機發生的事件,這根本不可能......如果沒有這個魔法,人們對宇宙的感覺只剩下焦慮與驚恐...(175) 這個藍紅相間的影像,創造了大爆炸的實體。和小小的黃金刻板一樣...正是一種痕跡的建立......它對我們的自我了解不會有什麼幫助,製造一種令人心安的關聯性,將人類對無限空間的恐懼遠遠拋開。就算這個影像會造成恐懼,也屬於另一種範疇:一種無可避免的決定論所造成的不安。(176)
第十九章 中了魔法的視覺
碎形讓人們知道數學的作用不是描寫已經存在的世界,而是完整建設宇宙的邏輯。(180) 誠然,數學家創造並使用碎形曲線,但是這樣並不代表他們忠於碎形理論,只不過使用一種性質特殊的工具罷了。然而碎形的影響十分深遠。它將幾何學和感性認知之間自啟蒙時代科學後變得疏遠的聯繫重新拉近,在科學家和公眾之間起著交流作用。(181) 碎形理論中的數學湍流則存在於自然主義的觀察之前。形狀的誕生是計算的結果。圖像可以單純只是數學實驗的結果...
這些計算得出的理論圖像有定義上的問題。一切東西的存在不再是毫無理由的......都是構築和生產的結果......沒有客觀標準。(182) ...這些具有美感的平面二元圖像,不是對實物的模仿,也沒有具體所指,到底還能不能算是圖像?價值標準顛倒了。抽象的概念領域變得直觀而具體。人類本來已經知道自己無法控制世界,如今又發現他失去對數學的控制!我們從此明白,用數學建造出的物體發揮著強大的複雜作用,我們永遠也不可能完全認識它們。(183)
照片的力量來自它可以捕捉偶發狀況,可是它卻反常地將現實變為一個排除任何偶然、一切都嚴格規範的世界。照片已經從現實的痕跡,變成證明現實存在的證據;從單純的注視變成行動。航空攝影讓人們的視線脫離地面...把大地變成一幅巨大的影像,也將影像變成現實的一部分。(152)
地理學家認為,用空中的綜合視覺代替片段的視覺......強調航空攝影是人種學家不可缺少的工具:不知道居民群體的整體範圍,就不可能了解這些群體。...航空攝影不僅帶來新的自由:它還激起不少關於空間和地域的言論,成為人們重新檢視自我身份的認證工具。地理學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依照概括的概念融會了各種不同領域的知識:它來自我們對土地、對人類家園的熱愛。它的目光同時關注實體與精神兩個層次......(153)
第十六章 X光照片
X光照片是直接的印記:它就是個體,就是現實。它不是普通的影像。(157) 如果說貝克萊爾那隻手,是一隻陳述自我故事的手,那麼倫琴的手,則如同由打開的窗戶看見的自然實物;至於隆德拍攝六支手指的手...已經屬於獵奇的性質。(159)
新工具X光的出現,引起醫學機構的深刻重組。貝克萊爾意識到操作機器的攝影師和物理學家獲得新權力的危險。...這場爭執事關非技術人員的醫生和非醫生的技術人員之間權利與知識的分享。(159)
新的醫學視覺慢慢地建立起來:診斷不再只是觀察病人,還要觀察影像。一個新的知識領域誕生了,無論就對象或方法而言都是嶄新的:它就是造影的專業領域。(160)
第十七章 水中視覺
人們常把班勒偉的電影當作普通的科學紀錄片...但這是誤解。(163) 傳播知識不過是藉口,科學參考只是讓它合理存在的幌子。他追尋的不是知識,而是真理。(164) 這些場景[班勒偉片中的場景]透過攝影機,將「視覺推向頂點」,使事物變得不可思議......過度追求科學真實的結果生成了這一種影像:攝影機比觀察者的眼睛看得更清楚,它看見的東西和肉眼完全不同。(165)
為了證實這些鬆弛軟體動物的存在,必須克服估量的技術障礙。然而這件事情值得一試:在一個對技術成就評價過高的時代,它是一個具有極為重大象徵意義的成分。製造影片同樣是技術的壯舉......技術也是一種取得合法地位和擺脫罪惡感的方式:拍電影不再只是消遣,而是一種專業。(166)
班勒偉認為兩人[他自己以及描繪「黴菌和桿菌不可抑制的繁殖、藻類的入侵」等主題的雷傑]有一種明顯的相似性:他們都面對一個由「不受控制的衝動」支配的真實世界。
它們[班勒偉的影片]的意義在於直接依靠獨特的技術裝置,創造了一個世界...這些設備在專業網絡裡傳播影像的裝置,是以手工方式生產影像的裝置。最後,這些影片的意義還在於影像與知識在技術和政治上的交纏。(168)
第十八章 創造另一種考古學
由於採取較為先進的形式來傳遞訊息,這些鍍金圓盤的壽命將會比地球上任何傳統的紀錄方式...都來得長久。......在人類滅亡後,依然倖存......(172) 這些虛幻不實的夢想...源自於科學與科技的成就...推動了輿論、機構、國家、以及預算,催生了許多聞所未聞的大膽計畫,預先回答了我們來不及提出、甚至根本未曾想到要問的問題:「在太陽滅亡後,我們想要為我們的文明留下什麼樣的形象?」黃金刻板有效地傳達了宇宙中尚有其他居住世界的可能性。它的圖形密碼正透露了我們如何自行建立留給後世的史跡。(173)
[由測量宇宙背景溫度推知的大爆炸的]影像呈現的藍色與粉紅色兩種色調並不是真實的色彩...不過它賦予了宇宙的起源一個卵的形狀。從此大爆炸便有了影像,成了可見的實體。...我們獲得了一個影像,可以讓我們肯定地說:「這就是大爆炸。」,同時賦予它一個實際的存在。...它將宇宙起源當時那些令人驚慌、難以想像的情況納入規範當中,並且賦予它一種美的形象。不然,要我們想像自己竟然源自隨機發生的事件,這根本不可能......如果沒有這個魔法,人們對宇宙的感覺只剩下焦慮與驚恐...(175) 這個藍紅相間的影像,創造了大爆炸的實體。和小小的黃金刻板一樣...正是一種痕跡的建立......它對我們的自我了解不會有什麼幫助,製造一種令人心安的關聯性,將人類對無限空間的恐懼遠遠拋開。就算這個影像會造成恐懼,也屬於另一種範疇:一種無可避免的決定論所造成的不安。(176)
第十九章 中了魔法的視覺
碎形讓人們知道數學的作用不是描寫已經存在的世界,而是完整建設宇宙的邏輯。(180) 誠然,數學家創造並使用碎形曲線,但是這樣並不代表他們忠於碎形理論,只不過使用一種性質特殊的工具罷了。然而碎形的影響十分深遠。它將幾何學和感性認知之間自啟蒙時代科學後變得疏遠的聯繫重新拉近,在科學家和公眾之間起著交流作用。(181) 碎形理論中的數學湍流則存在於自然主義的觀察之前。形狀的誕生是計算的結果。圖像可以單純只是數學實驗的結果...
這些計算得出的理論圖像有定義上的問題。一切東西的存在不再是毫無理由的......都是構築和生產的結果......沒有客觀標準。(182) ...這些具有美感的平面二元圖像,不是對實物的模仿,也沒有具體所指,到底還能不能算是圖像?價值標準顛倒了。抽象的概念領域變得直觀而具體。人類本來已經知道自己無法控制世界,如今又發現他失去對數學的控制!我們從此明白,用數學建造出的物體發揮著強大的複雜作用,我們永遠也不可能完全認識它們。(183)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