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30日 星期三

【摘要】明室攝影札記11~20

明室攝影札記11~20摘要
11
我眼中尚可存在的相片,大部份亦僅僅激起一種泛泛的,可說是禮貌上的興趣,但沒有任何刺點….因投注其中的只有知面…只有漫不經心的欲望,廣泛的興趣,一無所得的嗜好。知面即屬於喜歡to like之列,不屬於愛to love。
辨識知面,即註定要迎對攝影者的意圖…必定可以了解,可以在心中思辯,因為(知面所依藉的)文化即是創作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一種合約。知面是一種教養(知識和禮儀)教我能夠認出操作者,能夠體驗其創作的動機和目的。有點像是我要解讀相片中攝影者的種種迷思。這些迷思顯然是為了(這正是迷思的功用)妥協攝影與社會之間的關係,賦予攝影各種用途。
12
攝影即刻展陳所有「細節」,提供了人種學知識的素材。攝影…提供我成堆零碎事物。我喜愛某些傳記性描述的作家生活點滴,我家這類細節名之為「傳記微素」。攝影之於歷史的關係正如傳記微素之於傳記。
13
(我認為)攝影之所以接近藝術並非由於繪畫,而是經由戲劇。透視畫作、攝影、透景畫幕三者均源於暗箱,皆是關於舞台場景的藝術。攝影更接近於戲劇,乃因兩者間有一獨特的中繼者:死亡。…早期的演員為了扮演死者的角色而與群眾分開…人們雖急欲設想生動的相片(「力求生動」的熱衷態度正是因人們面對死亡感到不安,而採取的迷思式否認態度)攝影卻像原始劇場,亦如活人扮演的靜態畫,在那粉飾僵止的外表之下,我們看到的是死者。
14
所有以「震驚」為原則的(或言藉口更佳)的相片,因為(不同於刺點)攝影的「震驚」與其說是造成創傷,毋寧更是揭露原本安然掩藏的事物。第一類的驚奇是「稀罕」。第二類的驚奇…即重現一個正常人眼所無法掌握之連續動作中的剎那姿勢(…歷史畫作的意志體現)…攝影藉助本身的瞬間動作,可以在一快速場面中固定決定性時刻。第三類的驚奇是壯舉,即技術上的偉大成就。第四類驚奇是攝影者玩弄的技巧。第五類的驚奇是匠心獨具的奇想。
所有這些驚奇效果皆遵守挑戰的原則…必須對一切可能性…和有趣的一班定義挑戰。起初攝影為了驚人而拍攝受人注目的事物,然而不久,便有了著名的相反現象,宣稱東西拍成了相片便是引人注目的。
15
所有相片皆是偶然的(也因此而無意義),攝影只好戴上假面以製造意義(朝向普遍性)。假面…用來指人的面目之為社會和歷史塑造出來的產物。假面,即是意義,因為這假面是絕對純粹的。偉大的肖像家亦是偉大的迷思創造者。
太強的相片馬上便會被轉移注意,好讓人們以美學觀點,而不以政治觀點來消受。若想領悟面孔政治上或道德上的意義,豈不是得採用一種偏離的角度來觀察社會?社會眼光隔著一段距離,卻因必得通過純美學的中繼站,竟使批判的距離效果失去作用;惟先已具有批評傾向的人才會看出作品的批評性。
16
對我而言,風景相片(城市或鄉野)應是可居,而非可訪的。這正是波特萊爾的旅行之邀和前世兩首詩所詠唱的雙向憧憬。面對我心怡的風景,我感覺我確曾在那兒,或者,我應當去那兒。這才是(欲望選擇的)風景圖像之精神所在:heimlich,我的家,喚起我心中的母親(不帶絲毫憂慮心情)。
17
知面若無任何吸引我,弄傷我的小細節(刺點)穿越而過,攪拌其中,只能蘊生一類很廣泛(世間最多)的相片,可以名之為單一攝影。當攝影誇張地轉換「真實」而不使之分化,搖曳時,便是單一攝影(誇張是一種凝聚力):毫無對決,毫無離間,毫屋騷擾。
報導攝影經常都是單一性(單一性相片未必一定是詳和的),這類影像不含刺點,只有震驚。這類攝影只會「吶喊」,不會傷人心;報導攝影(一下子)被接收了,如此而已。
另一種單一攝影是色情相片。
18
在這通常單一的空間裡,有時(然可惜太少了)一個「細節」吸引住我,讓我感覺它的存在便足以改變我的閱讀,在我眼中像是見到一張新的相片。這個「細節」即是刺點(刺痛我者)。欲察覺刺點,任何分析對我皆無所助益(然有時回憶或許有用)。
19
刺點通常是一「細節」,亦即一局部物體。刺點並無道德或優良品味的含意,刺點亦可能是沒禮貌的。
刺點雖突如其來,卻多少具有潛在的擴張力,這一力量常是換喻性的。攝影超越本身…取消自身的媒介,不再是符號,化作事物本身。
刺點還有另一種擴展力:即當它為一「細節」,卻同時又充滿整張相片之似非而是的情況。
20
令我感興趣的細節,並非具有意圖的。刺點就在被拍物的畫面裡,作為一附加物,逃也逃不掉,卻又是天上恩賜的。它不一定能說明攝影家的技藝,只能指出攝影家曾經在場,或者更差一點的,指出他不得不將整個事物連同局部一起拍下來。攝影者的超人眼力並不在於「看到」而是在於「在場」。

[摘要]明室31-39

32

從此以後,我必須接受兩種呼聲的融合:一是一般大眾的(談人人所見所知),一是個體的(從僅屬於我個人的情感衝動,如船拖淺般地讓普遍性浮昇上來)。(P.93)

攝影的所思便叫作:「此曾在」,或者:「固執者」。在拉丁文中(為了澄清細微差異,宜引經據典)無疑的是interfuit:此刻我所看見的曾在那兒,伸展在那介於無限與主體的(操作者或觀看者)之間的地方;它曾在那兒,旋即又分離;它曾經在場,絕對不容置疑,卻又已延遲異化,此即拉丁文動詞intersum的意義。(P.94)

33

攝影不可模仿的特徵(其所思)在於有人曾看到指稱對象(即使涉及的是物件)期有骨有肉的親身,或甚至可說其本人。(P.96)

36

攝影未必顯示已不存在者,而僅確切地顯示曾經在場者。這個微妙的區別頗具決定性。面對一張照片,意識的取向不一定是鄉愁懷舊(有多少相片與個人時間毫無關聯),但對任何存在世間的照片,意勢必針對其確證性,因為攝影的本質即在於證實它所表現者。(P103)

37

相片中的時間僅以一種過度、畸形的方式靜止不動。攝影本質上不但不是回憶(回憶的文法時態當是過去式,而相片裡的時態無寧是不定過去式),甚至堵住了回憶,很快變成了反回憶。(P.108~109)

38

攝影的紀元也正是革命、抗議、謀刺、爆炸事件的紀元,總之,是個缺乏耐性的時代,否定了靜待開花結果的時代。─而無疑的,連「此曾在」的訝異感也將消失。已經消失了!(P.111)

39

我現在曉得還有另一個刺點(另一種「傷痕」),不是一個「細節」;這新的刺點,沒有形,只有強度,它就是時間,是所思(「此曾在」)叫人柔腸寸斷的激烈表現,純粹代表。(P.114)

2008年4月24日 星期四

[摘要]論攝影─影像世界P.210-229

照片是一種囚禁“被了解為不服從的、難以觸及的”現實的方法─使它靜止不動─或者“放大”人們覺得行將萎縮、被掏空、容易毀滅、遙遠的現實。(P.212)

照片能使我們立刻接近的並不是現實而是影像。(P.213)

在一舒易的、習慣形成(habit-forming)的活動裡,它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以及其他人的生活中同時提供了“參與”(participation)以及“疏離”(alienation)─容許我們“疏離”增強時又同時“參與”。(P.216)

“免於不幸的”的情感,鼓舞了人們看這些痛苦照片的樂趣,而看著它們使人聯想並增強“免除”的感覺。(P.217)

因為攝影影像傾向於將情感從我們第一手經驗的東西中抽離出來,而他們所喚起的情感則大部分步是我們在真實生活中所擁有的。經常,某些東西以被拍攝的形式出現時,對我們所產生的擾動要遠勝我們對它的實際經驗。(P.217)

「刻意攝近布注意的群眾去拍攝他們」的人,是剝奪了人們擺姿勢以便使他們看起來更好的權利。(P.221)

被置於中國攝影之上的各種限制,只是反映出他們的社會特性而已,這是一個被僵化的、不稍鬆懈的矛盾所形成的意識形態統一的社會。(P.223)

攝影不只是複製“真實”而已,它把它納入一種“再製”過程(it recycles it)─一種現代社會的重要過程。攝影的“再製”從獨一無二的對象中造出陳腔濫調,也由陳腔濫調中造出有特殊性的、活潑生動的“物”。(P.224)

一方面,相機為了服侍“力”─國家之力、工業之力以及科學之力─而武裝視覺;另一方面,相機在那以“私人之命”為名的神話、虛構空間使視覺富於表現力。(P.226)

相機以兩種對一個進步的工業社會的整個運作很基本、很重要的方式來界定現實:一是做為一種奇觀(對群眾而言),二是做為一種監視的對象(對統治者而言)。(P.228)

攝影的各種力量,實際地為我們對現實的了解賦予反柏拉圖式的性質,使得「根據“影像和事物間的差別”以及“元作與複製間的差別”來反映我們的經驗」,變得越來越不合理。(P.229)

[摘要] 論攝影 - 在柏拉圖的洞穴

由一八三九年開始,幾乎每件事、每樣東西都被拍攝了下來,攝影之眼的貪欲改變了洞穴(我們的世界)的囚禁狀態。攝影一面教導我們一種新的視覺符碼,一面改變並擴大我們對於"甚麼是值得我們仔細看的"或是"甚麼是我們有權力去觀察的"這類概念。它是一種"看"的文法,甚至更重要地,是種"看"的倫理。(1)

攝影是將被拍攝的東西據為己有,它意味著將一個人置入"與世界的某種關係",這種關係令人覺得像是獲得一種知識---因此也像握有某種力量。......我們所寫的是一種"詮釋",而正如油畫或素描這類"手製的"市爵宣言一樣,被拍攝下來的影像則比較不像"對於世界的陳述",反倒像是"世界的片斷",或任何人都可以製作或獲得的"現實"縮影。(2)

依世界的音階而演奏的攝影,本身會受到減縮、放大、剪刈、潤色、改篡、甚至遭受帶有欺騙性的修飾。(2)

照片或許會扭曲事實,但永遠有一種某是存在或者某是曾經存在的設定。(4)

每一種相機的使用都蓄含一種侵犯。(5)

拍照本身即是一個事件,而且攝影者擁有比從前更多的專斷權去干擾、去侵略或者去乎是正在發生的事。(9)......攝影基本上是一種非介入性的行為......當代新聞攝影極富紀念性的突如其然而有效的一擊所產生的部分恐怖,事實上是來自我們對其可信度的意識......介入的人沒有辦法記錄,正在紀錄的人沒有辦法介入。(10)

攝影行為超乎被動的觀察,它經常毫不保留的(至少是默許的)鼓勵一切正在進行的事繼續發生。(10~11)

攝影機雖然可能扭曲、剝削、侵擾、佔人便宜,以及在最深刻的隱喻下"刺殺"---但是並不像"性"的推拉一樣,它所有的活動可以在某個距離以外以某種不過問的態度經營。(11)

拍照的舉動李存有某種掠奪,去拍某些人等於以"某種他們從未用來看自己的方式去看他們"或是"某種他們從未用來認識自己的方式去認識他們"來冒瀆這些人,它把人變成可以象徵性地擁有的物體。相機仿如一種"槍的昇華",拍攝某人是一種經過昇華的謀殺行為。(13)

一張照片既是一種假的存在,同時也是一種"不在"的表記;......企圖接觸或爭取另一現實的所有權。(15)

照片沒有辦法創造一種道德論點,不過它們可以增援並幫助建立一個初生的道德論點。(16)

雖然一個事件總是意味著某些值得拍攝的東西,但仍是意識形態決定了到底是哪些東西組成一個事件。一個事件在它被命名、被標示以特性之前,不可能有攝影的或其他的任何證據,而攝影證據也從來無法"建構"(更適切的說法是"辨認")事件,照片的貢獻經常是在命名之後。(17)

"照片的特殊意向與性質"易於被已經逝去的時間概括式的動人哀感力量吞滅。美學距離似乎被合入照片觀看的經驗裡頭,這種情況即使不是立即的,那麼便是隨著時間的變遷而產生。(20)

透過照片,世界變成一串各自獨立、互不關係的微粒,而歷史---過去與現在---變成一套軼事與雜亂事實的組合。相機使事實分裂為原子、變得可以管理、並幽晦難解,它是一種否定"連續性"以及"互繫性"的世界觀,但為每一瞬間賦予一種神秘特性。(21)

照片含有"我們知道這個世界"的意思,但這正好是"瞭解"的相反,因為"瞭解"來自"不接受這個世界就像它表面看起來的一樣","瞭解"的一切可能性都發根於說"不"的能力,一個人永遠不可能由一張照片瞭解任何東西。(22)

照片知識的限制是:當它能刺激良心時,最後卻永無法成為關於這個世界的倫理或政治知識。......假如照片中有一點我們能夠理解的東西,那麼正是這點東西的沉默構成了它的引人之處以及煽動性。(22~23)

需要以照片去確定現實以及增強經驗,是一種如今每個人都耽溺其中其中的消費特性,......它擁有使經驗本身轉化為一種"看"的方式。最後,擁有某一經驗變得和拍一張相關的照片完全一樣,而參與一公眾事件變得愈來愈和從照相形式中去觀看相等。(23)

論攝影摘要--視覺的英雄精神p.123~139

論攝影摘要
視覺的英雄精神p.123~139
魏斯頓(Edward Weston)稱攝影是一種自我發展的手段,一種”發現”以及”將自己和所有基礎造形的顯示,和自然—一切的源頭—認同”的工具。和魏斯頓的主張相反的是,攝影式的「看」的習慣—把現實當重一種「可能的照片」的配置來觀看—所創在出來的是一種和自然的疏離而非聯結。(p.124)
如此,攝影「把活的生命變成物體」以及「把物體變成活物」的策略,一直是它長年無間的成功之一。(p.125)
在攝影的「美」的主要傳統裡,「美」需要一種「人的取決」的印記。(p.125)
熟稔程度的增加並不能完全解釋,為什麼某些美的習慣被完全用盡了而其他的仍繼續留存,這種磨損不只是知覺的磨損而且是道德的磨損。據魏斯頓的看法,…攝影家「證明了自然提供無盡的完美結構—四處我們都可以尋得”秩序”。」(p.126)對卡提葉-布烈松而言,照相是「發現世界的結構,沉迷在造形的純粹喜悅裡」,是揭露「在所有這一片混沌裡頭,有秩序安然存在。」(p.128)
由於這些形式主義的美的理想,在回顧裡,似乎聯繫著某種歷史氛圍、某種對於摩登時代的樂觀主義‧‧‧,也伴隨著近數十年來所經驗的道德弛緩而式微。在一種明顯的抗拒「美」的劇變裡,近幾代的攝影家們經常寧願選擇「騷亂」而非「不擾動的主題」。(p.129)
如今已經很清楚,「相機的機械(或天真)使用」和「處於一極高序態(order)的形式之美」之間並無固有的矛盾存在。這種對於不同形式標準所抱執的平等態度,是攝影本身對於各種美的概念所抱持的平等態度的邏輯產物。(p.130-31)
做為某種反抗傳統美的工具,攝影廣闊地拓展我們對於「什麼在審美上是”悅人”的?」這樣的概念。即使最具慈悲胸懷的新聞攝影,也處於必須通時滿足兩種不同期待的壓力,一者源於我們用來觀看所有照片的泰半屬於超現實主義的方式,一者源於我們相信某些照片給予我們”關於這個世界的真實重要訊息’。(p.132)
由於每張照片都只是一個片段,它的道德與情感重量取決於它所嵌入的位置。一張照片會因它在視覺上的前後脈絡關係而改變。傾向社會關懷的攝影家,設想他們的作品可以傳送某種穩定的意義、可以透露真相,可是有時因為照片經常是處於某一脈絡的物體,此一意義註定流失。(p.133)攝影的重要特性之一是它的源始用途被它的後起用途修改並終而取代的整個過程。(p.134)
喜愛照片的道德家往往希望字句能夠拯救照片…班雅明認為一張圖片下的適切說明可以「拯救它」使它「免被時髦荼毒蹂躪,並為它賦予一種革命的效用價值。」圖說的確易於凌越我們雙眼所見的,但是沒有一條圖說可以永遠拘束或擔保一幅圖片的意義。即使是一完全正確的圖說,也只是它所繫屬的照片的一種解釋而必然是有限的,且被每一張照片都具備的意義的複數屬性所破壞。(p.135-36)
攝影正逐漸美學化的傾向,已經強到使傳達憂愁的媒介終而被中性化了。正如它們創造憐憫,它們也以同等程度切除憐憫、疏遠情感。每一種主題都被貶值為一種消費物、都當成一種美學欣賞的物項來促銷的百貨公司或「沒有牆的博物館」。「現實」被了解為多數的、迷人的、可以被攫握的比較重要的東西。照片使整個世界如一可以獲得的品定物體。(p.137-38)
攝影的實踐如今被和「認為”世界上每一件東西”都可以透過相機使它變得有趣」這樣的理念是一致的。由於它是「現實摘記」的無限度生產,使一切都變得相同。經由「”人”裡頭的”物”性」以及「”物”裡頭的”人”性」的宣露,攝影將現實轉為一種無謂的同義語之重覆。(p.138)
依人道主義的術語,攝影的最高使命是向人們解釋「人」,但是「照片並不解釋」,它們「承認」。相機將現實轉化為美的東西的能力,事實上是源自它「做為一種傳達真相的工具」的相對脆弱。(p.139)

[摘要] 《論攝影》::〈視覺的英雄精神〉~p.123

攝影的歷史可以撮要為兩種不同誡命之間的掙扎:一者是「美化」...一者是「說出真相」,它不只是以靠一種價值中立的信仰(從科學那兒遺傳下來的),而且是倚靠一種採自十九世紀文學典型以及(後來的)獨立報導攝影的行業中,被道德化的「說出真相」的理想,來加以衡量。就像post-romantic的小說家和記者一樣。(112-3) 由於不需要像畫家一樣去做狹隘的選擇,考慮怎樣的影像才值得注視...一度因為能夠忠實地處理現實的能力,而被視為神奇之物的相機,最後竟對appearences價值的巨大改善產生作用...。(113) 照片已經成為事物對我們顯示的方式的模範,因此,「現實」及「寫實主義」的理念正在改變中。(114)

...人們很快發現,沒有兩個人能就同一件事情拍出相同的照片,相機能夠提供非個人的、客觀影像的臆想,便向...投降。...並沒有一種只是單純的、一元的稱之為「用相機紀錄或藉由相機幫助」的「看」的活動存在,而只有「攝影式的觀看活動」(photographic seeing)存在...。(114-5) ...意味著一種在「每個人都看到,卻把它視為太尋常之物以致忽略的東西」裡頭發現美的才能。...應當不只是如世界本來的樣貌去顯示世界,他們[攝影家]應該透過心的視覺取抉(visual decisions)創造出激起興趣的力量。

...視覺的英雄氣概。攝影開啟了一種自主性活動的新模式,容許每個人展現其熱望的、獨一無二的敏感力,攝影家在他們的文化、階級以及科學狩獵遠征中,尋找驚人的影像,不管必須付出多大的忍耐的和不適,他們以主動的、帶有獲取意圖、評估衡量的、沒有報酬的視覺形態,來捕捉這個世界。(116)

...風格中的「形式特質」——繪畫中的主要命題——在攝影中至多只居於次要地位,那麼一切攝影的基本假設——每張照片都是世界的一個片斷——意味著我們不知道怎麼對一張照片產生反應...。相機不僅使「藉由看的方式」更了解一件事物成為可能,它還改變「觀看」本身,因為它鼓勵「為看而看」的觀念。(120) 詩和「實在」(concreteness)以及「詩的語言的自主性」的約定,與攝影和「純粹的『看』」(pure seeing)之間的約定是平行的,兩者都引申「不連續」(discontinuity)、「補充的單位」(compensatory unity)以及「關節脫落的形式」(disarticulated forms),也就是根據奔騰猛烈但經常屬於任意武斷的主觀需要,把事物由它的前後脈絡中「扭」出來(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看待它),或是以省約的方式把事物組合在一起。(123)

2008年4月23日 星期三

[摘要] 論攝影 - 影像世界前半段

影像世界
充滿懷疑的新時代增強了人們對於圖像的忠誠,不再為人們所信任的「透過圖像形式而加以了解的“現實”」,如今讓位給「被了解成本身即是各種圖像、各種幻覺的“現實”」。(201)在一個現代社會裡,實際擁有無限權威的圖像主要是攝影影像,而該一權威的力量是由相機所獲得的影像獨有的性質中茲長出來的。這樣的影像的確能夠篡奪現實,不只是一種對真實事物的詮釋,他還是一種形跡﹣某種用模板在真實事務上直接刷印出來的東西。(202)可是一張照片不僅“像”它的主題,是一種對它的主題的效忠,一面它還是該一主題的延伸,以及逐漸獲得、控制該一主題的強有力工具(204)對於各種世界片段的攝影發掘和複製,彼此密切關聯並將所有的例子餵入無終止的卷宗裡,從而提供了在早期以寫作為訊息紀錄方式的系統下,連夢也夢不著的各種“支配”的可能性。(205)手續本身仍是一種光及化學(或電子)的作用,作用的進行是自動的,機械部份的操作無可避免地會被修改到“足夠提供更多的細節”,這些影像的機械方面的根源,以及他們所賜與的各種力量的翔實,累聚成影像和現實間的一種新關係。圖像效力的原始概念,假設圖像擁有實務的各種特性,可是我們的傾向卻是把影像的各種特性歸到實物之上。(206)「我們的時代」並不因固執而愛影像勝過愛現實,而是部份地回應於各種「“什麼是真”的概念被逐步複雜化或弱化的方式」(209)現實似乎已經越來越像相機為我們所顯示的。(210)

[場記]4/20 Vicky 望彌撒

File name

Duration

Content

Camera

uvs080422-002-2

-6.22

Vicky坐在長椅上,面向講台

胸上。有人走過。

-end

不斷有人走過

002-3

-13.18

同前

胸上。

-27.06

鏡頭pan到前方的唱詩班,唱詩班剛好站起

-1:03.27

panVicky,眾唱歌

低角度

-1:21.21

鏡頭劇烈晃動 (移動中)

-1:33.07

側拍唱詩班

-1:42.03

PanVicky唱歌

-1:53.03

鏡頭拉近

1:56.07-2:03.04

Vicky唱歌,近鏡

-end

pan回唱詩班在唱歌

002-4

-25.05

一開始,Vicky聽講、閉目祈禱。接著唱歌。跟著唸祝禱文

胸以上

44.00

Zoom-in頸上、再特寫

1:05.22

Vicky虎目含淚,其實在唱歌

Zoom-in特寫眼睛

1:28.10

繼續唱歌

回頸上

-1:36

不斷唱歌

鏡頭拉遠,從頸上到腰上

-2:11

仍舊唱歌

維持腰上鏡頭。有人走過

-2:23

側拍Vicky跟唱詩班一起唱歌

腰上

-3:02

側臉特寫

3:09-3:19

臉部拉遠到腰上

3:36

從腰部回到臉部

3:56

胸上側拍

-4:22.13

橋位置

4:36

Vicky的靴子

-4:56

Vicky的腳

低角度

-5:13

鏡頭晃動

-5:17

淺藍色牆壁,色調有改變

-5:26

唱詩班

-5:43

Vicky睜眼聽講

胸上

6:20

聽講完坐下

腰上

-6:42

坐著聽講

-6:47

膝上Zoom-in到胸上

-6:37

胸上zoom-out到膝上

-6:57

依然是vicky

-7:07

Take旁邊女生的胸上鏡頭,又回到vicky

-8:31

Vicky聽講

胸上

-8:42

Take到坐在前方男生的背影

Ref

-11:30

Vicky唱歌(神情激動、有忍住淚水的表情)

從頸上、腰上、眼部特寫皆有(全屬低角度)

-13:09

側拍Vicky聽講

-13:32

拍教堂內的走廊,媽媽抱著小孩,一直近take小孩

-14:44

站著聽禱

低角度

-15:04

Vicky默禱、胸前劃十字

低角度

-17:20

有換角度,較接近正面

-18:27

臉部特寫

低角度>>膝上>>臉部特寫

-18:40

Vicky坐著聽禱

-18:48

前方合唱團

Pan

-18:59

Take到合唱團有個女生在偷笑

-19:16

Vicky後方觀眾的臉,但有被遮住

Pan

-19:50

聽禱

膝上>>腰上>>特寫

-20

閉眼默禱,位置偏畫面左

臉部特寫

-25:12

從玻璃窗後拍Vicky的種種練習

胸上跟臉部特寫為主(反光)

-25:54

Vicky聽禱

胸上>>臉特

-26:26

Vicky的手放在膝上,交握

手特

-27:06

起身唱歌

手特

-29:02

起身唱歌

胸上>>臉特皆有

-29:36

唱歌

60度胸上>>眼部特寫皆有

-29:42

雙手交握

手特

-30:15

歌唱完了坐下

-30:45

Vicky假裝是唱詩班被發現、偷笑。位置在畫面左側

-31:34

Take唱詩班一起唱歌

胸上

-31:51

指揮背後拍指揮的手

腰上

-32:57

take臉特,唱詩班兩男邊看譜邊唱

-34:53

Vicky起身,跟大家一起聽講

45

-35:51

唱歌,唱完坐下

臉特

-36:23

聽講,頭髮遮住

橋位置後臉特

-end

祈禱,雙手交疊奉獻

002-5

-13.02

奉獻

胸上

-1:08

起身唱歌,有take到腳

-1:28

側拍所有人(拍很爛)

頸上

-3:00

聽禱,右手舉起,祈禱

-3:35

與兩側的人攜手,神情比較激動

-3:51

同上

臉特

-4:18

同上,背景是2F的人,動作相同

胸上

-4:56

同上

45

-5:08

唱詩班的男生與旁人牽手

-5:59

Vicky唸禱詞

胸上

-6:17

唱詩班男生一排,眼睛緊閉,低頭祈禱

-6:40

擁抱旁邊的人

胸上

-7:32

站著唱歌

胸上>>臉特

-8:29

跪禱

只有低角度可用

-8:57

橋位置

-9:33

Vicky旁走道上人來來往往,Vicky跟唱詩班合唱

-10:31

Vicky與唱詩班並排,在鏡頭左(Vicky邊笑邊唱,跟唱詩班男一起看譜)

胸上

-13:12

Vicky拿譜,眾表情輕鬆

腰上、臉特

-13:34

Vicky坐下,拿譜看錶

45度腰上

-14:16

Vicky在看譜(有志工對鏡頭比ya)

45度腰上

-14:59

站起聽講,手上拿譜

-15:26

唱詩班玩別人的小孩

-16:00

胸前劃十字

膝上>>低角度

-16:22

男生玩小孩

-16:57

唸唸有詞

腰上

-17:56

爸爸在玩寶寶

-end

唱詩班鳥獸散,Vicky跟神父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