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電影形象:所見景象視覺化
本章將把那些關於形象與視覺的假說還原到他們的歷史語境中。
1.
所見影像的視覺化(visualization of sight)在原始的意義上,指的是刻意的想成為我們實際觀看經驗之等價物圖畫;在派生的意義上,是指不同類型的圖表、模式、或者儀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視覺景象如何發生,他們是否本源的合乎些目的。(45)我們如何觀看影響了描繪我們所見之物的努力。在古代和中世紀的視覺理論之中,尚不存在起中界調停作用的圖畫概念,眼睛僅僅是用來接受光束的渠道,視網膜降低到一種相對次要的位置,假設有一福圖畫(有一系列趨向無窮的圖畫),橫在世界與我們對世界的知覺之中。(48)直到十七世紀早期,人們方才承認暗示是一種和眼睛類似的構像工具,被投射的影響具有圖畫性,故而他們都具有被轉換成實際圖畫的潛能。(50)人們通常假設,自然是三維的,透視法則也就成為圖畫二維平面上再現現實三維性提供了一種自然的手段,這個假設得到了科學證據與美學實踐的支持。(52-3)
2.
透視法在視知覺過程和形象構成之間的假想對應中佔有一席之地,(53)文藝復興時期多數的透視理論家一樣,將透視法的視覺方面和純粹光學方面混淆起來,用來解釋透視理論與時間的圖解也同時解釋了視覺活動,觀看者眼睛必須是所有視覺光束會合的絕對恆定點。(54)不論對象在形式上、空間關係上以及情給作用上是多麼的複雜,他們都被擄獲在一個幾何學之網上,繪畫以現實主義的精確性所獲得的果實,卻失落在「符號超於模型的精神現實性的表現之中」。(5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