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2日 星期三

[摘要]電影分鏡概論

第一部份 影像化:過程

第一章 影像化影像化的過程,事實上,是在搜尋一個目標,而非在維持一個特定的目標。(P.6)
影像化是兩種活動的互動關係;即立即性(immediacy)和反省性(reflection)。(P.7)

第二章 製片設計

第三章 分鏡表

分鏡表基本上傳達了兩種資訊;該段落(場景設計/地點)外在環境的內容,以及該段落空間品質(舞台、攝影機角度、透鏡和鏡頭中任何元素的運動)的描繪。(P.62)

分鏡圖示表示方法:1.以框中文字說明是最簡單的分鏡表類型。2.簡要的圖。3.沒有透視感的竹竿人物圖。4.加入箭頭以表示透視感。5.在竹竿人物圖上加上有透視感的立方圖,可幫助表現攝影機角度。6.把竹竿人物加上體積,傳達了大量的構圖的資訊。(P.63~68)

第四章 影像化:工具與技巧

第五章 製片總覽

第一階段:劇本編寫(撰寫劇本、記憶與研究、連結關係、聲音和音樂、影像素描簿)(P.125~129)
第二階段:製片設計(分解劇本、圖像的設計、連戲設計、勘景、有圖解的劇本、檢討會議)(P.129~133)
第三階段:劇本分析(鏡頭計畫、準備分鏡表、模特兒與小模型)第四階段:攝影第五階段:排演(預覽場景、後製、研究工具與材料、勘景工具)

第二部分 連戲風格的元素

第六章 鏡頭構圖:空間關係

全球構圖的單位都是遠景、中景和特寫,這些鏡頭是一種連戲系統的發展,它們是在單一空間裡,互相重疊的某一小部分,也只有對彼此才有意義。(P.155)

特寫鏡頭可以帶給我們與螢幕上的主體,比我們平常與朋友或家人更親密的關係,有時候這種檢視的能力會被過渡利用,如此特寫就成為一種隱私權的侵犯,藉著強迫性的侵入達成目的。(P.157)

中景捕捉了一個演員的姿勢和肢體語言,但範圍仍然足以捕捉臉上表情微妙的變化。中景也是一般多人對話鏡頭的主要模式,典型的分類有雙人鏡頭、三人鏡頭、四人鏡頭或五人鏡頭。(P.164)

全景最吸引人的特點,是它允許演員使用肢體語言,這類的肢體表現是自默片以來,就已經在電影中消失的藝術。(P.164)

連戲系統中攝影機擺放最基本的法則:動作線(即180度假想線)。這條線的方向可以由拍攝者決定,但一般都是求景中兩個人物間的視線所形成。(P.166)

三角鏡位系統(示圖6.9)新線的建立,通常是由一個人將他的注意力,轉向一個新的區域,或轉向一個新的人物身上而建立起來,這個轉軸性的鏡頭(pivot shot)連接了兩條假想線。(示
圖6.13)建立新線的第二種方法,是讓場景中的演員,越過他自己的動作軸線,如示圖6.14。(P.172)

旁跳鏡頭和連接鏡頭,就是以一個與場景動作相關但與位置無關的鏡頭,作為另一種越線至場景另一部份的方法。(P.175)

第七章 剪接:時間關係

在任何故事的過程中,因果關係,是相當重要牽引讀者的設計。(P.185)

要推動故事前進,不僅需要提出問題,也需要建立預期。幾乎敘事電影中所有的剪輯策略,都是為了要在一系列的鏡頭中,建立一個產生預期的結構,其結果就是敘事運動。(P.187)

對影像化工具最主要的關注,不是鏡頭或段落圖像的元素,而是段落的結構,換句話說就是觀眾知道了什麼,以及什麼時候知道。(P.188)

「拍攝補充鏡頭」不僅意謂它是一種攝影機位置的系統,也意謂著,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或者如果導演想要嘗試一種不同的作法的話,拍攝後輩的素材(除了分表上所列的以外)。(P.195)

學習成為影像工作者的技術的一部份,就是學習具備一種,能判斷什麼在攝影機面前才是有效的感覺。(P.196)

淨空畫面它是一種結合在不同背景裡,相同事物的鏡頭的方法。或是取代動作的剪接,使要來的鏡頭和結束的鏡頭,代表連續的時間。(P.199)

第三部分 工作室

第八章 基礎的應用

有兩種元素對於我們理解影像化工作,是相當基礎的:那就是景別(shot size)和攝影角度。(P.205)

第九章~第十一章為對話段落的調度(從兩人到四人)

面對面、過肩鏡頭、望遠鏡頭的過間鏡頭、低角度反拍鏡頭、肩並肩等作者舉了十種位置例子。(P.231~247)

三人的對話調度大致可遵循型態A、型態I及型態L,如示圖10.1。(P.252)

四人以上除了可以兩人的動作軸線建立調度而應用A、I、L型態的調度,也可以用單一鏡位或有深度的正面位置(P.276)、望遠鏡頭、廣角鏡頭。

第十二章 移動鏡頭的調度

當Fred Astaire離開百老匯到RKO片場時,他總結了他對電影和舞蹈的想法:「不是攝影機跳舞,就是我跳。」這是給創作者非常好的建言,但它也剛好是形容兩種基本移動調度的簡要方法:移動攝影機或移動人物。(P.285)

在對話中只有兩種類行的鏡頭,就是動作鏡頭與反應鏡頭。(P.293)

第十三章 畫面的深度

每種場景中動作的戲劇性圓周,是由動作空間的面積和形狀所決定的。(P.297)

可以學著以空間而非以鏡頭的方式來看電影和電視場景。有一種不錯的練習,就是去留意在每個室內景中,攝影機的擺放位置,特別是要注意每個新的場景的開場是如何呈現的。(P.300)

在鏡頭調度中使用廣闊的深度,有兩個目的。第一,它可以省略剪接,第二,它使導演能夠有選擇性地強調某些戲劇重點。(P.303)

第十四章 攝影機的角度

攝影角度的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到目前為止,還原的分析法,聲稱低角度的觀點,會把主體放在主宰性的地位上,而高角度的觀點,會把主體放在弱勢的地位上,這只在某些情況中有效,因為一個鏡頭的價值,乃是由故事的本身來決定的。(P.311)

當電影人將兩個鏡頭放在一起,畫面間的互動產生了一種全新的空間經驗,可以連續性透視(sequential perspective)來形容。也就是鏡流設計的主要因素。(P.314)

第十五章 開放與封閉式構圖

開放式構圖多半出現於紀錄片中,畫中許多元素,都出乎作者所能控制的能力之外。封閉式構圖是小心地安排人物的位置,以達到最佳的清晰度和畫面的平衡。開放式構圖似乎比較寫實,而封閉式構圖則顯得較舞台化。(P.335)

對於劇情片導演而言,開放與封閉式構圖最有趣的層面,是它們如何被用來提供觀眾不同程度的參與度,和與畫面中人物之間的親密性的方法,電影人如何使用這種關係,引發了美學距離的議題。(P.335)

第十六章 觀點

觀點常被稱為敘事姿態。(P.345)

第一人稱觀點,我們是透過角色的眼睛來看事件,也就是故事中的「我」。受限制的第三人稱觀點,是一位理想的觀察者的立場來呈現動作。要呈現全知觀點,我們必須要知道角色在想什麼。這需要使用到某種形式的旁白,聲音或字幕,完全使用旁白被多數人認為是不具電影感的,而且很少人這麼作。(P.346)

在剪接裡,最有效的剪接指示點,是特寫中演員的視線。(P.346)

每個鏡頭都有它主觀性的程度,都提供了我們認同的程度。大體而言,攝影機越靠近特寫中演員的視線,它所提供的觀眾認同度越高。(P.347)

決定觀眾的認同度有兩種方法:以影像的控制或以敘事的控制。影像的控制是以構圖與演員的調度,來引導我們與演員的認同。敘事控制多依賴剪接。(P.347)

第四部分 移動的攝影機

第十七章 搖鏡搖鏡可用來:1.拍攝比定鏡更大的空間。2.跟拍移動的動作。3.藉著影像的外形,連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趣味焦點。4.在兩個或更多的主體間,連接或暗示一個邏輯的關聯


第十八章 升降鏡頭

第十九章 推軌鏡頭

推軌鏡頭是用來跟蹤一個主體或探索空間而設,它可以是一個框取一個主體的簡單鏡頭,或是一個複雜的連拍鏡頭,在一個連續鏡頭的運動中,連接多重的故事元素、不同的場景和構圖。(P.383)

第一,就是移動攝影機與動作圓周的關係;第二主體與攝影機的距離。這兩個因素存在於攝影機,和任何鏡頭的主體間空間關係的類型。(P.384)

第二十章 推軌鏡頭的調度

推軌設計:這是指與移動攝影機路徑,相關的一個移動主體的路徑。型態與位置:這是和九、十與十一章所使用的演員調度系統相同。移動攝影機調度系統中的基本觀念是,任何數量的個別鏡頭,都可以被連成一個單獨、不中斷的鏡頭,這個方法可以將移動鏡頭以分鏡表的方式來表示。(P.401)

第二十一章 轉場

切接
溶接
聚焦/失焦
劃接(水平、垂直或斜角地劃過畫面)
淡出/淡入
停格畫面
蒙太奇
分割畫面的效果

第二十二章 制式

第二十三章 告別的鏡頭白底淡出/淡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