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理解視覺文化的方法】
社會現象…不僅要求解釋而且要求以不同的方式來理解。理解它們必須包含一種解釋自然現象所沒有的因素:可重複的目的、意圖,以及思想和感情的獨特組合,這些因素都先于社會現象。(p.42)
闡釋的傳統
對前者(人類活動研究)的理解可以(而且必須)通過抓住那一行為的主體意識來進行,而對後者(自然現象)的解釋只能是從因果關係角度”從外部”來進行。
闡釋學起源於對令人費解的或自相矛盾的宗教文本的解釋或分類。(p.44)
康德哲學強調主體在感知和理解方面的積極和基本的作用。…強調個體在認之方面的基本作用。…要想發現一件藝術作品的意義,”你就必須仔細研究這位藝術家而非他的作品”。(p.45)
個體所具有的意圖始闡釋學本身變成了問題的一部份。闡釋者都被認為具有自己的意圖…這被認為在某種程度上是理解作品含義的障礙。…歷史發展將不可避免地使理解力陷入困境,除非它們所產生的影響是中性的。(p.46)
關于闡釋者自身立場的中立化或”淨化”,其目的是要使闡釋學成為一種”工具”,並確認理解與科學認識是一致的。然而加達默爾認為我們在歷史中所經受的洗禮不是某種可以被中性化的偶然事件。(p.47)我們自身在生活世界中的境況就是我們目前的身份。我們就是我們關于這個世界的認識,在這個世界中我們認識了自身。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反過來又使解釋者成為他或她自身的一部份。(p.48)如果不是因為這些偏見,我們就不可能體驗任何事物,也不可能認識任何事物:因為篇見”首先”向我們展現了這個世界。…”見識”和她的”生活世界”,並不是理解的障礙,而是理解的出發點。…理解並不是從一個當今單一封閉的視野移動進入到那個往昔單一封閉的視野,他是進入一種更寬闊的”高層想像”的視野融合。它是以個體為基礎的。(p.4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