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2日 星期四

[摘要] 認識媒體 C.29, 31

C.29

安置一系列相機研究動物的移動,其實就是在一種特殊意義下合併了機械體與有機體。(329)

如果影片是在一個形勢高低起伏的世界裡結合了機械與有機,它也與印刷科技掛勾。讀者投射字句時,必須遵循黑白靜物的次序也就是活字排版原則,並為自己提供聲軌。(329)

線性心態可以視為"未說"、"不在",或乾脆就是受字母的控制。(330)

電影做為一種非語文的經驗,就像攝影,是無語法的陳述形式。然而事實上電影亦如印刷與相片,在使用者身上達到高層次的讀寫性質。......讀寫型觀眾習於遵循一行行的印刷形象,對線性邏輯從無質疑,也毫不抗議的便接受影片呈現的次序。(330)

影片以其膠卷形式及劇本情節或腳本形式,完全涉入於書本文化。(331)

極度讀寫型、抽象式的社會,才會學著把眼光固定起來,因為閱讀印刷書頁必須如此。一旦如此固定住眼光,就有了透視。…第一個電視世代,也正很快地失去透視習慣這項感官上的模造能力。(332)

對艾森斯坦來說,有關影片最重要的事實,在於它乃是一種”並置行動”。可是對深受活字排版印刷制約的文化來說,並置卻必須以畫一、連接的性格與質地出之。…對多數人而言,他們的自我形象似乎已被活字印刷制約,所以電時代重返含括包納經驗,立刻威脅到他們對自我的概念。(334)

電影本身就是由許多快速度做構成的痙攣狀機械芭蕾,造出一種由浪漫幻象做成的全然夢境世界。(335)

機械化世界總是處於準備去活下去的過程之中,為達此目的,大肆使用最駭人的技巧、方法、計謀。電影將這種機械性推到最機械的邊緣,而且更進入一種可以用金錢買到的超寫實夢境。(335)

電影不但是機械主義的極佳表達,弔詭的是它也將一項最神奇的產品提供給我們消費,意即美夢。(336)

1920年代的美式生活方式,被電影罐裝出口至全世界。…影片不但隨著第一波大消費時代而來,它也是誘因、是廣告,甚至它本身就是一項主要商品。(336)

電視馬賽克影像需要社會性的完成與對話。活字之前的手稿亦然,因為手稿文化屬於口說,需要對話與議論。(337)

電帶回了內爆、平衡、不動的馬賽克世界。(339)

電影正如字母與印刷字,乃是一種侵略式帝國形式,外爆入其他文化。它的爆炸力在默片更甚於有聲電影。默片可以超越語言障礙,立時為所有人接受,有聲電影則不能。(340)

意識流其實就是把電影技術轉移到印刷頁面做成,然而究深層意義而言,其實印刷頁才是意識流的真正發源地。…正如微積分是以極細微的支離法,假裝處理物體的運動與變化,影片的手法同樣也是把動作與變化做成一系列的靜照。印刷亦以同法,假裝是在處理整體心靈的行動。然而電影與意識流兩者,意嗽呼提供了一種深刻的欲求,想要從愈發標準噢畫一的機械世界釋放出來。(341)


C.31

電視媒體是用於過程,而非包裝得乾淨俐落的產品。艾佛隆為電視戴上”懦弱的巨人”標籤,因為電視不適合熱的議題以及定義尖銳的爭議話題。…做為冷媒體,電視已經為政治體引入一種死後僵硬狀態。(357)

娛樂表演若要讓人接受,就必須增每、利用其原產地的文化與政治假定。這些不言而喻的前提,也能令人盲目,看不見電視這類新媒體最明顯的事實。(358~359)

無線電並不邀請使用者付出同樣的參與程度,它可以當作背景聲音,或用以控制噪音。電視就無法只做背景,它占有你,你必須與它同在。(359)

有了電視,觀眾即銀幕。…電視形象屬於低度視覺資料性質。電視影像不是靜照;在任何意義之下都不是相片,卻是以掃描之指不停地描摹形塑是誤的輪廓。因此而塑成的輪廓,係光透而現,而非光照而現,非屬繪畫,卻有著雕塑與圖像的質地。(361)

電影膠片上的影像,每秒提供的資料則比電視多出好幾百萬點,觀者不必進行同樣的極端縮減以構成他的印象。反之,他往往把整個形象當成套裝全盤接收。對比之下,店是馬賽克的觀者則以其技術性的形象控制,對那些網點進行無意識的重新組態。(361)

電時代將所有人都深深地涉於彼此,遲早會抗斥這等機械式的解決方案,為眾人提供獨特性與多樣化,比在眾人身上強加大眾教育的劃一型態更要難上許多;可是在電的條件下,這等獨特性與多樣化卻可獲得前所未能有的培養。(365)

印刷本是個熱媒體,將作者向公眾投射,一如電影所為。手抄本則是冷媒體,不投射作者,卻涉入讀者。電視亦然,電視的觀者涉入、參與。(367)

“冷”性的手抄本往往趨於壓縮形式的陳述,以格言或寓言出之。”熱”性的印刷媒體則將表述朝向簡化擴展,把意思”直接拼出來”。印刷加速並”外爆”了壓縮的手抄本,成為比較簡單的支離片段。(367)

在工業化經濟的塑造之中,讀寫扮演著基本、原型的角色。任何時代任何地域,讀寫能力都是畫一習慣之養成不可或缺之力。尤其是價格系統與市場體系,若想發生作用更非有讀寫不可。(372)

即使對一媒體特有的力量有著最明晰的認識理解,都難以拒擋常見的感官”封合”,這種封合現象令我們順從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經驗型態。(378)

電視已然改變了我們的感官生活、我們的心靈過程。它創造出一種口味,要求所有的經驗都必須以深度出之。(382)

磚牆不是馬賽克形式,馬賽克形式亦非視覺構造。馬賽克的確可以被看見,可是卻非以視覺為結構,亦非視覺力的延伸。因為馬賽克不畫一、不連續、不重複卻斷續、傾轉、非線性,觸覺性質的電視形象也是如此。對觸感而言,所有事物都屬驟然、相對、原創、稀少而奇異。電視形象的馬賽克形式一如觸感,需要權人深度的參與和涉入;讀寫則將視覺力延伸,使心理與社會的時空都劃一地組織起來,使人獲得疏離、不涉的能力。(384~385)

電視孩童期待涉入,並不要自己將來有一份專門型的工作。他要的是一個角色,對它的社會做出深層的投入。(386)

電視能以將集體共同參與的性格,賦予一個場合。…它使我們以撼人的深度涉入,卻不煽動我們令我們激動、興奮。(388)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