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信息方式和後現代性
信息方式促成了語言的徹底重構,這種重構把主體建構在理性自律個體的模式之外。現代主體被信息方式置換成一個多重的、撒播的和去中心化的主體。
啟蒙運動這一思想傳統具有根深柢固的印刷文化淵源。印刷文化以一種相反但又互補的方式提升了作者,知識份子和理論家的權威。這一雙重運動把讀者造就成批評家,把作者造就成權威,這在表面上是對立或矛盾的,實際上卻是現代社會的交往中非常點型的支配互振。P.60
印刷文化將個體構建為一個主體,一個對客體透明的主體,一個有穩定和固定身份的主體,簡言之 ,將個體構建成一個有所依據的本質實體。
電子文化促成了種種理論的產生這些理論集中探討主體構建過程中語言的作用,並且從根本上瓦解了把讀者和作者分別當作批評和權威的穩定立足點的種種觀點。當出版物介入到理論家對主體的理解中,語言也就被理解成表徵性的,被理解成符號的專制系統…主體只能被理解為具有部份穩定性,在不同的時空點上被一再重新構型,具有非自我同一性,因此總被理解為部份他者。P.61
像印刷一樣,電子傳播在發話人與受話人之間施加一段距離;它們強調語言能容許言說者與聽者之間存在一段空白的特徵。如果分析家僅僅把電子傳播媒看成是對時空的進一步延伸,那麼他只不過是再次確認自律理性個體的型象,再次申述主體的穩定性而已。
印刷拉大了語言所固有的空白,從而容許言說者與聽話人之間插入一段距離,這種空白便使得個體能夠思考並冷靜地判斷他人的言辭。它也能增強理性的力量,促成個體的自律。印刷所例示的那種空白也可能被用來反對現代理論;它可能被轉化成文化抵抗,就像在浪漫運動時期以來的先鋒派運動中那樣。
電子文化允許人們對這種空白產生不同的闡釋。P.62
語言不再表徵現實,不再是用來強化主體的工具理性的中性工具;語言重構了現實。
主體新立場的構成也就是社會交往中主體的新位置。
像獨白、印刷物和電台一樣,電視廣告通常單向的交流:發送者對接收者講話。因為電視廣告控制著語境、背景以及敘事得文本,它們便具有特別的權力。它們所表徵的”現實”可以是”超現實”的,把通常在現實中找不到的內容編輯進來。P.63
電視廣告所構建的語言系統排除指涉對象、符號和現實,取而代之的是運作能指(詞)與所指(心理意象)之鍊。由於電視廣告的意義結構嚴格地將自身維持在能指、意義和圖像層面上,因此它就強有力地誘使觀看者與該商品認同。
在後現代型的這種傳播中,身份是去穩定性且碎片化的。這種置換不是在高度儀式化的宗教集體行為或其他社區功能中完成的,而是在家庭私下的、非正式的孤立的狀態中完成的。而且是在每天、很長的時間中完成的。P.64
只有站在語言結構的觀點上看,語言才是可以理解的,是語言建構了主體,而不是主體構建了語言。
廣告介於物體與意圖兩極之間,瓦解了符號差異關係的正常傾向。其地位屬於一種彷像(simulacrum),一個沒有原作、沒有客體指涉的拷貝。當今文化越發由這些仿像組成,它們共同組成了一種新的現實秩序,稱為”超現實”。P.65
數據庫能夠構建個體身份並將它多重化,從而促進個體的控制能力。
自由主義者相信,沒有隱私,就不可能有對政府的抵抗。都市性有一種傾向,能使個體在人群的匿名性中消失,自由主義者就是因為這一點才看重都市性。
如今個人的行為處處留下數字化信息的蹤跡,被有系統地收集在電腦數據庫中。都市生活是與陌生人的面對面交往加上與很”熟悉”我們的機器進行的電子媒介交往。
社會現在是一種雙重運動:其一是個人和機構的;其二是信息流的。
數據庫為個體構建了額外身份,在電腦之間以及各種機構之間的互動交流中,這些身份取代了那些個體。正如日常生活中的行動被信息痕跡所加倍一,身份也在電腦數據庫的互動交流中多重化了。P.66-68
傅科在全景監獄中發現了一種與國家層面相對的日常生活層面上的權力系統。超級全景監獄中的數據庫給每一個人都構建了身份,而且在構建時甚至全然不顧該個體是否意識到這種構建。這些身份成為電腦之間進行交流的基礎,這些交流在電腦之間按常規進行,並不為那個”真正的人”所知。雖然這種身份與該個體的內在意識、自我界定的屬性沒有緊密的關聯,它的力量或有效性卻絕不會因此降至最低。
國家是個體外部的力量,是一個借助於數據庫這種工具增加其權力的機構。
個體身份並非游離於權力之外,而是被權力操作所構建。因此,超級全景監獄並不強行施加於個體,並不是對個體的抑制,而是個體身份的一部份。P.69
超級全景監獄中的”囚犯居民”無須在任何建築物中居住;他們只須繼續進行其刻板的日常生活即可。
超級全景監獄的一個主要影響是使公共與私人之間的區分失去了效力,由於這種區分依賴的是個人空間的不可見性、對國家和公共機構的不透明性,然而這些特性被數據庫給抹除了。
電子書寫繼續發展手寫和印刷肇始的趨勢:使作者脫離文本,增加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時空距離,並增加文本闡釋的難度。
電子書寫也顛覆著印刷文化。以文字處理為例,改變數字化書寫易如反掌,屏幕符號與白紙黑字相比具有非物質性,這使文本從固定的語域轉移到了無定性的語域。而且,數字化文本易於導致文本的多重作者性。超文本程序鼓勵讀者把文本視為他或她可以在其中創立自己的鍊接的符號域,而這些可能會變成文本的一部份,因而產生了新文本。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區分因電子書寫而崩潰坍塌。P.70-71
傳統的書寫理論造成意義的固定性、作品的不朽性、作者的權威性。解構主義和電子書寫都理解到了書面語言的易變性、不穩定性和作者不確定性。兩者都為語言起到了實現主體的去穩定化、實現個體的消散、打碎自我統一性和固定性的幻象的作用。P.72
交流理論的”真理”是從歷史變化角度被截錄的,絕不是”絕對的”,它不能給人提供一個制高點,讓人們聲稱它具有普遍性。於是,交流理論的一個持續論題便是要維持這種偶發性意識。電子技術時代下交流理論的首要原則就是不存在首要原則。理論範疇應當已經內置某種偶發性或自我局限性。P.74
如果認為語言已經包含個體,那麼解放問題的性質就會改變。該問題就變成如何理解個體在給定的語言模式中以即在改變該語言模式的相對變化中的定位,而不是如何在給定的秩序之外尋求一種絕對化的普遍性。P.75
電子媒介交流展示了一種理解主體的前景,即主體是在具有歷史具體性的話語與實踐的構型中構建的。P.7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