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的方式》::1
注視:「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11) 在注視當中,我們選擇自己注視的方式、角度,但也被中介的形式約制;此外也意識到自己被注視,從而確認他人:「當他者的目光與我們的目光交會,我們是這個可見世界的一部分就再也沒有疑義了。」(11)
影像(image),「...一種再造或複製的景象。它是一種表象(appearances)或一組表象,已經從它最初出現和存在的時空中抽離開來......每個影像都具現了一種觀看的方式。」(12) 所謂「觀看的方式」指的是影像與拍攝者/觀看者的關係(12-3)。
影像可以展現其紀錄的世界的片段如何被他人觀看,但人並非向來就意識到這件事。Berger指出,歐洲人約於文藝復興時有此觀念:「image承載了能表現關係的appearances」,這需要兩個條件:(1)「個體的意識逐漸提昇,」以及(2)「...伴隨而來的對於歷史的察覺日漸敏感。」(13)(cf. Appearances:107-11)
「...當影像以藝術作品的方式呈現時,我們觀看它的方式,就會受到我們所學習到的一整套藝術看法的影響。」「這些看法有許多已不符合現今的世界。(「現今的世界」不只是純客觀性的存在,它還包括意識層面。)...既無法反映真實的現在,同時也模糊了過去。」(14) 「歷史總是不斷在建構現在與過去的關係。」「以文化的方式把過去給神秘化......藝術作品變得高高在上、遙不可及。而『過去』...無法提供我們結論以完成行動。」(15) 觀看的方式被神秘化的方式可能表現在詮釋或技法。例如,透視法呈現的「現實」——「可見世界是為觀看者安排的。」但發明相機後,其矛盾被突顯出來:「它[透視法]將現實世界的所有影像結構起來,呈現在單一觀者眼前,然而這位觀者和上帝不同,他一次只能待著一個位置上。」(21) 照相機具有部份的客觀性,它表明「你[觀者]所看到的世界,和你在時間與空間中的位置有關。」(23)
複製(reproduction):相機問世也讓機器大量複製成為可能,更(也許非預期地)史作品的重要性首先由「它是某件複製品的原作......它的首要意義再也不是來自它說了什麼,而是來自它是什麼。」(26) 藝術作品於焉產生兩種意涵:一方面它是取決於市場價格的稀少物品,另一方面,人謂其價格解釋了其精神價值,它幾乎是一種「聖物」。但後者只能以宗教性的語言解釋,Berger認為「...在現代社會中,不論巫術或宗教都不是真實存在的力量」,也因此是虛假的。(27)
複製本來可以促進藝術品更貼近大眾,但它並沒有被如此善用,反之,「...複製這種方法幾乎都是用來推銷下面這種幻覺:亦即一切都沒改變,除了廣大的群眾如今拜複製品之賜,也可以開始欣賞藝術」(41) 但群眾對藝術仍抱「...冷漠懷疑的態度」,這是因為各式各樣的神秘化。不過,無論如何,「影像的語言取代了它[過去的藝術]的地位」,因此問題轉為「誰使用這種語言[影像的語言]?又是為了什麼目的?」(42) Berger要面對這問題還是必須澄清(他以民族或階級為例)與過去的關係(42) ——這也是神秘化試圖遮掩/修飾的對象。
Glossary
注視
影像
神秘化
複製
2008年2月28日 星期四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