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會理論與新媒介
對於這些傳播技術的政治影響,社會批判理論家們之間一直爭論不休,一方(Benjamin、恩森斯柏格、McLuhan)鼓吹其潛在的民主化傾向,而另一方(Adorno、Habermas、杰姆遜)看到的突出問題則是它們危及自由。這一爭論發生之時正值播放型傳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s)盛行時期,在電影、廣播和電視中,為數不多的製作者將信息傳送給為數甚眾的消費者。我將把注意力集中於如何聯繫這些技術來考察主體的構建、集中於身體論題以及後現代性問題。(3)
一、面對第一媒介時代的社會批判理論
...在信息製作者極少而信息消費者眾多的播放型模式佔主導地位的那個時期,亦即我所稱的第一媒介時期,存在著某種觸犯知識分子作者權威感(sense of authorship)的東西,而無論所論及的文化客體具有怎樣的質量,這種冒犯總是存在。第一媒介時期攪亂了現代性的自律主體。(5) Adorno和Horkheimer並沒有擺脫現代理論的logocentrism主體,因此他們就不能把電台的大眾化受眾看成非他律性的,故而將這一奴役歸咎於技術。(8) 不要將這些機制理解為對先存主體的自律性的限制,而應該理解為對主體賴以認知的那個過程的干擾;主體通過這一過程認識到他們自身的組構性,並且認識到,如果有他者的適當介入,他們以及他們的世界還會被重新組構...主體的組構變成了它自身的指定目標與社會目的。(10)
二、阿多諾並非單槍匹馬
按Althusser的說法,與其說媒介是技術決定論,還不如說它們是一種決定性的資產階級意識型態的釋放,而這一意識型態本身則折射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資產階級的立場。(10) Habermas在這裡[《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所要論證的是,18世紀以來逐漸出現的公共領域最終還是受到了電子媒介的威脅,電子媒介使公共領域的民主化潛能失去效力。...在新近的一本論著中發展了一套文化理論或曰符號互動理論...。將批判的著眼點定位在「生活世界」中,...而非著眼於高雅文化的菁英要素或「否定辯證法」的哲學勞作。「共識」要基於所有言語情境中固有的「普遍的有效性宣稱」才會實現...媒介延伸了這一潛能。(11) 媒介能把信息傳播給大量觀眾,Habermas正是在這層意義上才承認媒介的「解放潛能」的。
三、Benjamin的技術文化概念
...對Benjamin而言,媒介潛在的民主化進展,按其實現的方式而言,完全可以逆轉。...並不存在任何能夠確保媒介特定政治方向的自動保證。因此,技術決定論就被排除出了他的分析範圍。(13)
[恩斯柏格]...沒能把媒介看作新的語言形成(language formation),以隱藏於訊息發送者與接收者的意圖背後的確定方式結構著主體。他也沒有像Benjamin那樣正視媒介播放模式的技術限制這一論題。
四、Baudrillard論媒介文化
Baudrillard認為「沉默的大多數」以客體身分進行抵抗,但我的感覺是,他的這種抵抗理論只不過是簡單地逆轉了現代性對主體的堅持。從這一角度看,Baudrillard的理論闡釋仍然囿於客體/主體二元律,並沒有解釋清楚作為後現代實踐的媒介將如何激發出一種新政治。(16)
五、第二媒介時代——雙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
一旦跳出Lacan的精神分析法和各種意識哲學等人本主義策略的窠臼,機器邏輯便呈現為對「多重異在性」(multiple alterity)的闡發。「機器排序」(machine orderings)的原則必須要理解成人類社會性的承繼者,而不能理解成人類的工具。(18)
2008年5月29日 星期四
[摘要]第二媒介時代─第二章
卡伯爾認為,因為信息超級高速公路開創了許多言說發生地(local),所以它就從性質上提供了新的政治機會:”……關鍵的政治問題是’誰控制著開頭?’ 人門有兩個極端的選擇。對於何時、為何、從何人那裡得到何種信息以及寄送何人,用戶們的控制可能只是間接或有限的。(P.29)
從某些方面看,因特網從根本上瓦解了民族─國家的區域性:網路空間中的音訊不容易被牛頓式的空間所限制,這使邊界變得無效。(P.29)
當信息擺脫了物質包裝,幾乎不受任何限制就在網路空間移動且倍增時,產權概念就受到了挑戰。我們的工業舵手們的回應很荒謬,他們炮製出新的”知識產權法”,公然與傳輸和撒播技術的進展倒行逆施。(P.30)
“虛擬現實”和”實時”這些術語證實了第二媒介時代構建擬仿文化(simulational culture)的力量很大。媒介對文化的介入程度變得如此強烈,以至於被介入事務甚至連假裝未受影響都不可能。媒介往往會改變其所探討事物,改變了原本(originals)與指稱性之間的同一性,從這一意義上講,文化越發具有擬仿性。在第二媒介時代,”現實”變成多重的了。(P.31)
虛擬現實是一個由電腦生成的”場所”,參與者通過”防護鏡”觀看這一場所,但該場所也回應著參與者的刺激。(P.31)
模式化實踐(patterned practices)促成的主體身分具有自律性和(工具)理性,如果說現代性或生產方式所意指的是這些模式化實踐,那麼後現代代性或信息方式所標明的交往實踐則構建了不穩定的、多重的和分散的主體。(P.33)
他們之所以能這樣做,是因為他們在彼此交流時,好像身處一個共同的物理空間,而且這一空間似乎被身體居住並能夠被笛卡爾是視點所圖繪;他們之所以能這樣做還因為他們把那些互動行動視為事件,對參與者的個人歷史具有十足的意味。(p.36)
尤其特別是,在因特網中,言說與表徵的關係並不像現代科學語言遊戲中那樣只侷限於語言的指稱意義,這一技藝實際上促使語言指涉對象的份量有所減輕。(p.38)
要想獲得廣泛的感召力,因特網必須做到不僅僅有效、有用和有娛樂性:它還必須以一種令人樂於接受的方式來呈示自己。介面設計的巨大問題在於,人類對於機器以及對於機器與人類之間變化著的關係的認識不甚了了,因而產生了恐懼與敵意,這種變化著的關係表現為人類與機器分享空間並且要與機器相互依賴。(p.38)
因特網不僅是”技術性的”而起還是准機器性的:構築人類與機器之間的邊界,讓技術更吸引人類,把技術轉化成”用剩的設備”而把人轉化為”半機械人(cyborg)”,轉化為與機器脣齒相依的人。(P.38)
第二媒介時代對多元文化論的關係很可能呈很深的矛盾態度:一方面,兩者都在某種程度上促成了對現代性的批判,因此也就促成了對壓迫的主導形式的批判;另一方面,新媒介無疑地將會對種族身分的協同化起到相反的作用,因而在我看來,多元文化論陣營中的傳統主義者不太可能會以讚賞的態度看待信息超級高速公路和虛擬現實。(P.41)
從某些方面看,因特網從根本上瓦解了民族─國家的區域性:網路空間中的音訊不容易被牛頓式的空間所限制,這使邊界變得無效。(P.29)
當信息擺脫了物質包裝,幾乎不受任何限制就在網路空間移動且倍增時,產權概念就受到了挑戰。我們的工業舵手們的回應很荒謬,他們炮製出新的”知識產權法”,公然與傳輸和撒播技術的進展倒行逆施。(P.30)
“虛擬現實”和”實時”這些術語證實了第二媒介時代構建擬仿文化(simulational culture)的力量很大。媒介對文化的介入程度變得如此強烈,以至於被介入事務甚至連假裝未受影響都不可能。媒介往往會改變其所探討事物,改變了原本(originals)與指稱性之間的同一性,從這一意義上講,文化越發具有擬仿性。在第二媒介時代,”現實”變成多重的了。(P.31)
虛擬現實是一個由電腦生成的”場所”,參與者通過”防護鏡”觀看這一場所,但該場所也回應著參與者的刺激。(P.31)
模式化實踐(patterned practices)促成的主體身分具有自律性和(工具)理性,如果說現代性或生產方式所意指的是這些模式化實踐,那麼後現代代性或信息方式所標明的交往實踐則構建了不穩定的、多重的和分散的主體。(P.33)
他們之所以能這樣做,是因為他們在彼此交流時,好像身處一個共同的物理空間,而且這一空間似乎被身體居住並能夠被笛卡爾是視點所圖繪;他們之所以能這樣做還因為他們把那些互動行動視為事件,對參與者的個人歷史具有十足的意味。(p.36)
尤其特別是,在因特網中,言說與表徵的關係並不像現代科學語言遊戲中那樣只侷限於語言的指稱意義,這一技藝實際上促使語言指涉對象的份量有所減輕。(p.38)
要想獲得廣泛的感召力,因特網必須做到不僅僅有效、有用和有娛樂性:它還必須以一種令人樂於接受的方式來呈示自己。介面設計的巨大問題在於,人類對於機器以及對於機器與人類之間變化著的關係的認識不甚了了,因而產生了恐懼與敵意,這種變化著的關係表現為人類與機器分享空間並且要與機器相互依賴。(p.38)
因特網不僅是”技術性的”而起還是准機器性的:構築人類與機器之間的邊界,讓技術更吸引人類,把技術轉化成”用剩的設備”而把人轉化為”半機械人(cyborg)”,轉化為與機器脣齒相依的人。(P.38)
第二媒介時代對多元文化論的關係很可能呈很深的矛盾態度:一方面,兩者都在某種程度上促成了對現代性的批判,因此也就促成了對壓迫的主導形式的批判;另一方面,新媒介無疑地將會對種族身分的協同化起到相反的作用,因而在我看來,多元文化論陣營中的傳統主義者不太可能會以讚賞的態度看待信息超級高速公路和虛擬現實。(P.41)
[摘要] 第二媒介時代 第五、六章
第五章 作為話語的數據庫與電子化的質詢
數據庫是由福好組成的;它們首先是某種東西的表徵。…數據庫是語言的不同構型,…做為一種語言形式,數據庫產生的社會效果必將與語言所產生的效果相應。(80)
後結構主義對語言的理解:(1)主體總是受到語言的介入。(2)這種介入呈”質詢”(interpellation)的形式。(3)在這一過程中,做為一個闡發點與論述點的主體立場永遠不會縫合或封閉,而會保持非穩定、過剩和多重。(80)
各種不同的闡發型態並沒有歸結為某個主體的那種綜合作用或統一功能,而是顯明了主體的消散。當主體製造某一種話語時,這些各不相同的型態則歸結為不同的身份、地點、主體能占據或被給予的立場,歸結為主體言說所在領域的不連續性。(81)
話語…是該主體的消散以及該主體與其自身的不連續性可能得以確定的總體性。話語是外在性的空間,其中部署著一個由種種獨特地點所組成的網絡。(82)
話語做為語言背構型為一種權力形式,而對權力的理解是:它的運作有一部分是通過語言實現的。(83)
話語被理解為甚至在”解放”運動中也對主體產生權力作用。(84)
全景監獄…通過這種監督,規訓權力變成一種完整體系…它還被組織成一種多重的自動的匿名權力;因為雖然監督要依賴個人來實施,但其功能的發揮還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關係網的作用…而橫向地講…這一網絡以其權力效應維繫一個整體並完全覆蓋該整體,其權力效應來自監督者與被監督者之間,即監督者永遠被監督…全景監獄並不僅僅是塔樓上的那個獄卒,而是施加於囚犯、把他或她夠成為一個罪犯的整體話語/實踐。(85)
數據庫不像說出的語言,它不僅遠離任何作者的在場,而且許多人手都”成為作者”…不是任何人的卻又是每個人的,但它還是”屬於”某人,屬於把它做為財產”擁有”的社會機構…數據庫是純書寫的話語,直接增強其所有人/使用人的權力。(85)
超級全景監獄這個完美的書寫機器把各主體構建為處於他們具有意識形態確定性的統一體的非中心位置。(87)
數據庫的話語是一種運作於主體構建機制中的文化力量,該機制對抗把主體是為中心化的、理性自律的那種霸權原則。(87)
巨大的訊息儲量,幾乎把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構建成一個對象,並且原則上能夠包括該個體的幾乎所有信息。(88)
數據庫的質詢都是一種複雜的構型,無意義、非直接、自動化且心不在焉。…質詢的範疇可以做為對數據庫進行批判性質詢的主要線索,這一線索能夠具體指明主體構建有何屬性,揭示這一過程內在的支配性,並標明主體被質詢時所處的闡發立場可能通過合種途徑在社會空間中被多重話,從而緩和話語的有害影響。(89)
數據庫通過對現實的擬仿,產生話與效應。組成數據庫的各種域構築了對個體的表徵。這些域往往由固定的字符量組成,極大地受制於技術規定。(90)
數據庫為當今政府提供了非常巨大的關於其所有人民的可利用的信息量,這有助於制訂各種維持穩定的政策。數據庫提升了權力的”統治”形式,並使每個層面上的強制機構都能獲得關於所有口的知識。(90)
第六章 批判理論與技術文化:哈伯瑪斯和波德里亞
理想化言語情境標準的交談:共事的主體間性無論如何變型,設計一個理想化的言語情境必然暗含著潛在言說的結構;因為每一次嚴說,即使是故意欺騙的言說,也面向真的觀念。(100)
消費的社會邏輯根本不是隊服務和商品的使用價值的占有…不是一種滿足的邏輯。它是社會能指的生產和操縱的邏輯。…變成消費客體的事能只本身,而非產品;消費客體因為被結構化成一種代碼而獲得了權力與魅力。此代碼要靠符號學的邏輯才能破解,而不是資本的邏輯所能破解的。(103)
徹底變革必須集中於這種代碼進行,它必須以一種新的符號體系形成一套實踐以粉碎這種代碼,並形成一種策略以創建一種新的符號交換秩序。(103)
發達資本主義制度下,普通大眾不僅被生存所迫的勞動之需索控制,而且還被交換符號差異的需要所控制。個體從他人的角度獲得他們自己的身分,其首要來源並不是他們的工作類型,而是他們所展示和消費的符號與意義。(104)
如果表意符號只在能指與能指關係的層面上才與它的指涉對象分離,並且指在這一層面上才是可理解的,那麼它實際上就是對象徵的大幅簡化。在象徵符號的世界中,能指、所指與所指涉對象被整合於交往行動中。…表意符號一旦脫離相互相關性網絡,就是一個單邊信息、一個沒有回應的交流,…當能指自由漂浮於交流空間中,它們便能被廣告商們任興致任意地附著於特定商品,於是,一個新的意義結構就建成了。(105)
符號交換理論暗含著一個非常不同的世界。這一新的表意方式並不依賴一個心型主體觀念或者對理性的一種新認識。相反,它意味著一種新的交流結構,在這種結構中,能指將會在交換過程中直接生成,並與所指和指涉對象緊密相連。(112)
數據庫是由福好組成的;它們首先是某種東西的表徵。…數據庫是語言的不同構型,…做為一種語言形式,數據庫產生的社會效果必將與語言所產生的效果相應。(80)
後結構主義對語言的理解:(1)主體總是受到語言的介入。(2)這種介入呈”質詢”(interpellation)的形式。(3)在這一過程中,做為一個闡發點與論述點的主體立場永遠不會縫合或封閉,而會保持非穩定、過剩和多重。(80)
各種不同的闡發型態並沒有歸結為某個主體的那種綜合作用或統一功能,而是顯明了主體的消散。當主體製造某一種話語時,這些各不相同的型態則歸結為不同的身份、地點、主體能占據或被給予的立場,歸結為主體言說所在領域的不連續性。(81)
話語…是該主體的消散以及該主體與其自身的不連續性可能得以確定的總體性。話語是外在性的空間,其中部署著一個由種種獨特地點所組成的網絡。(82)
話語做為語言背構型為一種權力形式,而對權力的理解是:它的運作有一部分是通過語言實現的。(83)
話語被理解為甚至在”解放”運動中也對主體產生權力作用。(84)
全景監獄…通過這種監督,規訓權力變成一種完整體系…它還被組織成一種多重的自動的匿名權力;因為雖然監督要依賴個人來實施,但其功能的發揮還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關係網的作用…而橫向地講…這一網絡以其權力效應維繫一個整體並完全覆蓋該整體,其權力效應來自監督者與被監督者之間,即監督者永遠被監督…全景監獄並不僅僅是塔樓上的那個獄卒,而是施加於囚犯、把他或她夠成為一個罪犯的整體話語/實踐。(85)
數據庫不像說出的語言,它不僅遠離任何作者的在場,而且許多人手都”成為作者”…不是任何人的卻又是每個人的,但它還是”屬於”某人,屬於把它做為財產”擁有”的社會機構…數據庫是純書寫的話語,直接增強其所有人/使用人的權力。(85)
超級全景監獄這個完美的書寫機器把各主體構建為處於他們具有意識形態確定性的統一體的非中心位置。(87)
數據庫的話語是一種運作於主體構建機制中的文化力量,該機制對抗把主體是為中心化的、理性自律的那種霸權原則。(87)
巨大的訊息儲量,幾乎把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構建成一個對象,並且原則上能夠包括該個體的幾乎所有信息。(88)
數據庫的質詢都是一種複雜的構型,無意義、非直接、自動化且心不在焉。…質詢的範疇可以做為對數據庫進行批判性質詢的主要線索,這一線索能夠具體指明主體構建有何屬性,揭示這一過程內在的支配性,並標明主體被質詢時所處的闡發立場可能通過合種途徑在社會空間中被多重話,從而緩和話語的有害影響。(89)
數據庫通過對現實的擬仿,產生話與效應。組成數據庫的各種域構築了對個體的表徵。這些域往往由固定的字符量組成,極大地受制於技術規定。(90)
數據庫為當今政府提供了非常巨大的關於其所有人民的可利用的信息量,這有助於制訂各種維持穩定的政策。數據庫提升了權力的”統治”形式,並使每個層面上的強制機構都能獲得關於所有口的知識。(90)
第六章 批判理論與技術文化:哈伯瑪斯和波德里亞
理想化言語情境標準的交談:共事的主體間性無論如何變型,設計一個理想化的言語情境必然暗含著潛在言說的結構;因為每一次嚴說,即使是故意欺騙的言說,也面向真的觀念。(100)
消費的社會邏輯根本不是隊服務和商品的使用價值的占有…不是一種滿足的邏輯。它是社會能指的生產和操縱的邏輯。…變成消費客體的事能只本身,而非產品;消費客體因為被結構化成一種代碼而獲得了權力與魅力。此代碼要靠符號學的邏輯才能破解,而不是資本的邏輯所能破解的。(103)
徹底變革必須集中於這種代碼進行,它必須以一種新的符號體系形成一套實踐以粉碎這種代碼,並形成一種策略以創建一種新的符號交換秩序。(103)
發達資本主義制度下,普通大眾不僅被生存所迫的勞動之需索控制,而且還被交換符號差異的需要所控制。個體從他人的角度獲得他們自己的身分,其首要來源並不是他們的工作類型,而是他們所展示和消費的符號與意義。(104)
如果表意符號只在能指與能指關係的層面上才與它的指涉對象分離,並且指在這一層面上才是可理解的,那麼它實際上就是對象徵的大幅簡化。在象徵符號的世界中,能指、所指與所指涉對象被整合於交往行動中。…表意符號一旦脫離相互相關性網絡,就是一個單邊信息、一個沒有回應的交流,…當能指自由漂浮於交流空間中,它們便能被廣告商們任興致任意地附著於特定商品,於是,一個新的意義結構就建成了。(105)
符號交換理論暗含著一個非常不同的世界。這一新的表意方式並不依賴一個心型主體觀念或者對理性的一種新認識。相反,它意味著一種新的交流結構,在這種結構中,能指將會在交換過程中直接生成,並與所指和指涉對象緊密相連。(112)
[摘要]第二媒介時代 第三章
第三章 後現代性與多元文化政治
在新興的政治框架內,哈伯瑪斯與法國的後結構主義者的論爭主導了二十世紀七0年代末以來的社會理論領域。後結構主義者認為西方思想傳統(也就是一種主導性的話語結構)是他們理解此在的障礙,(46)哈伯瑪斯則力圖重構歷史主義,雄心勃勃的要完成啟蒙主義的解放規劃。哈伯瑪斯對目前局勢的診斷是,嚴峻的危險中渗雜一點希望,這種危險來自於體制對生活世界的滲入。(47)交往理性的根本法則是,交往雙方試圖達成一致的意見,而他們的差異在試圖達到思想與目的的統一時救被抹煞了。哈伯瑪斯對於公共領域的出現和交往理性的現實化進行追根溯源,最終歸到資產階級對貴族霸權的抵抗,一種公眾言說類型被制訂下來,其特點有無視於地位、質疑公眾關注的新領域、具有一種包容性原則,任何人只要願意都可以參與。(48)阿帕度拉爭論到哈伯瑪斯的啟蒙解放主義規劃是西方主導性的延伸,交往理性理論的嚴重缺陷在於,只能感到電子媒介交流中缺少他所說的「理性」,卻不能闡發其中的語言差異。(49)後結構主義者力圖超越啟蒙主義立場的束縛,批評哈伯瑪斯將文化交換或符號交換簡化為交往行動,並進一步將他簡化為有效性宣稱的理性。(50)後結構主義者認為,任何觀念要是固定了身份,僵化了意義或者消解了社會本性,那麼不僅不當並且具有政治危險性。後結構主義向最低限主義立場的明顯倒退,可以被闡釋為白人男性理論在去殖民化和女性主義時代的悲觀主義。(52)因為跨地域界限的交流日益密切和增強,分化的世界主義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這個過程雖然有交流的電子形式促成,但卻並非完全由這些形式定型,雖說全球交流絕非一個民主政體,足夠多的區域性知識肯定有助於打碎西方男性文化無可匹敵的霸權,我相信此在的這一結構特徵是後現代性的分期根據。後現代理論之所以能反映這些變化,是因為他重新界定了批判話語,從而既不依賴自律理性個體,又不依賴民主的面對面社群。(53-4)當全球傳播網以及人類與機器的組合替代了過去那些人與自然以及個體與社會兩兩相對的形象時,個體作為指涉參考點的社會顯著性隨即降低,我們必須注意後現代主體與具體的或區域性的政治論題聯繫起來。(54)將多元文化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相聯繫,是一個頗為麻煩的攻守同盟:雙方脫離了啟蒙主義觀點和政治的方式,暴露出他們自己觀點的侷限,後現代主義話語既沒有完全改變現代性的話語形式,也沒有改變它的制度機器。多元文化論者的困難在於,他所依賴的主體立場複製了啟蒙主義的能動性觀念。(55)由於現代的主要政治傾向已經被剝奪了能夠產生合法性的元敘事,這些傾向會拖著沈重的步履繼續前行,以化與政體遮蓋著各種力量之間的遊戲,這些話與政體則竭盡所能阻擋或掩蓋後現代的發展。(56)
在新興的政治框架內,哈伯瑪斯與法國的後結構主義者的論爭主導了二十世紀七0年代末以來的社會理論領域。後結構主義者認為西方思想傳統(也就是一種主導性的話語結構)是他們理解此在的障礙,(46)哈伯瑪斯則力圖重構歷史主義,雄心勃勃的要完成啟蒙主義的解放規劃。哈伯瑪斯對目前局勢的診斷是,嚴峻的危險中渗雜一點希望,這種危險來自於體制對生活世界的滲入。(47)交往理性的根本法則是,交往雙方試圖達成一致的意見,而他們的差異在試圖達到思想與目的的統一時救被抹煞了。哈伯瑪斯對於公共領域的出現和交往理性的現實化進行追根溯源,最終歸到資產階級對貴族霸權的抵抗,一種公眾言說類型被制訂下來,其特點有無視於地位、質疑公眾關注的新領域、具有一種包容性原則,任何人只要願意都可以參與。(48)阿帕度拉爭論到哈伯瑪斯的啟蒙解放主義規劃是西方主導性的延伸,交往理性理論的嚴重缺陷在於,只能感到電子媒介交流中缺少他所說的「理性」,卻不能闡發其中的語言差異。(49)後結構主義者力圖超越啟蒙主義立場的束縛,批評哈伯瑪斯將文化交換或符號交換簡化為交往行動,並進一步將他簡化為有效性宣稱的理性。(50)後結構主義者認為,任何觀念要是固定了身份,僵化了意義或者消解了社會本性,那麼不僅不當並且具有政治危險性。後結構主義向最低限主義立場的明顯倒退,可以被闡釋為白人男性理論在去殖民化和女性主義時代的悲觀主義。(52)因為跨地域界限的交流日益密切和增強,分化的世界主義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這個過程雖然有交流的電子形式促成,但卻並非完全由這些形式定型,雖說全球交流絕非一個民主政體,足夠多的區域性知識肯定有助於打碎西方男性文化無可匹敵的霸權,我相信此在的這一結構特徵是後現代性的分期根據。後現代理論之所以能反映這些變化,是因為他重新界定了批判話語,從而既不依賴自律理性個體,又不依賴民主的面對面社群。(53-4)當全球傳播網以及人類與機器的組合替代了過去那些人與自然以及個體與社會兩兩相對的形象時,個體作為指涉參考點的社會顯著性隨即降低,我們必須注意後現代主體與具體的或區域性的政治論題聯繫起來。(54)將多元文化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相聯繫,是一個頗為麻煩的攻守同盟:雙方脫離了啟蒙主義觀點和政治的方式,暴露出他們自己觀點的侷限,後現代主義話語既沒有完全改變現代性的話語形式,也沒有改變它的制度機器。多元文化論者的困難在於,他所依賴的主體立場複製了啟蒙主義的能動性觀念。(55)由於現代的主要政治傾向已經被剝奪了能夠產生合法性的元敘事,這些傾向會拖著沈重的步履繼續前行,以化與政體遮蓋著各種力量之間的遊戲,這些話與政體則竭盡所能阻擋或掩蓋後現代的發展。(56)
2008年5月28日 星期三
【摘要】第二媒介時代 第四章
第四章 信息方式和後現代性
信息方式促成了語言的徹底重構,這種重構把主體建構在理性自律個體的模式之外。現代主體被信息方式置換成一個多重的、撒播的和去中心化的主體。
啟蒙運動這一思想傳統具有根深柢固的印刷文化淵源。印刷文化以一種相反但又互補的方式提升了作者,知識份子和理論家的權威。這一雙重運動把讀者造就成批評家,把作者造就成權威,這在表面上是對立或矛盾的,實際上卻是現代社會的交往中非常點型的支配互振。P.60
印刷文化將個體構建為一個主體,一個對客體透明的主體,一個有穩定和固定身份的主體,簡言之 ,將個體構建成一個有所依據的本質實體。
電子文化促成了種種理論的產生這些理論集中探討主體構建過程中語言的作用,並且從根本上瓦解了把讀者和作者分別當作批評和權威的穩定立足點的種種觀點。當出版物介入到理論家對主體的理解中,語言也就被理解成表徵性的,被理解成符號的專制系統…主體只能被理解為具有部份穩定性,在不同的時空點上被一再重新構型,具有非自我同一性,因此總被理解為部份他者。P.61
像印刷一樣,電子傳播在發話人與受話人之間施加一段距離;它們強調語言能容許言說者與聽者之間存在一段空白的特徵。如果分析家僅僅把電子傳播媒看成是對時空的進一步延伸,那麼他只不過是再次確認自律理性個體的型象,再次申述主體的穩定性而已。
印刷拉大了語言所固有的空白,從而容許言說者與聽話人之間插入一段距離,這種空白便使得個體能夠思考並冷靜地判斷他人的言辭。它也能增強理性的力量,促成個體的自律。印刷所例示的那種空白也可能被用來反對現代理論;它可能被轉化成文化抵抗,就像在浪漫運動時期以來的先鋒派運動中那樣。
電子文化允許人們對這種空白產生不同的闡釋。P.62
語言不再表徵現實,不再是用來強化主體的工具理性的中性工具;語言重構了現實。
主體新立場的構成也就是社會交往中主體的新位置。
像獨白、印刷物和電台一樣,電視廣告通常單向的交流:發送者對接收者講話。因為電視廣告控制著語境、背景以及敘事得文本,它們便具有特別的權力。它們所表徵的”現實”可以是”超現實”的,把通常在現實中找不到的內容編輯進來。P.63
電視廣告所構建的語言系統排除指涉對象、符號和現實,取而代之的是運作能指(詞)與所指(心理意象)之鍊。由於電視廣告的意義結構嚴格地將自身維持在能指、意義和圖像層面上,因此它就強有力地誘使觀看者與該商品認同。
在後現代型的這種傳播中,身份是去穩定性且碎片化的。這種置換不是在高度儀式化的宗教集體行為或其他社區功能中完成的,而是在家庭私下的、非正式的孤立的狀態中完成的。而且是在每天、很長的時間中完成的。P.64
只有站在語言結構的觀點上看,語言才是可以理解的,是語言建構了主體,而不是主體構建了語言。
廣告介於物體與意圖兩極之間,瓦解了符號差異關係的正常傾向。其地位屬於一種彷像(simulacrum),一個沒有原作、沒有客體指涉的拷貝。當今文化越發由這些仿像組成,它們共同組成了一種新的現實秩序,稱為”超現實”。P.65
數據庫能夠構建個體身份並將它多重化,從而促進個體的控制能力。
自由主義者相信,沒有隱私,就不可能有對政府的抵抗。都市性有一種傾向,能使個體在人群的匿名性中消失,自由主義者就是因為這一點才看重都市性。
如今個人的行為處處留下數字化信息的蹤跡,被有系統地收集在電腦數據庫中。都市生活是與陌生人的面對面交往加上與很”熟悉”我們的機器進行的電子媒介交往。
社會現在是一種雙重運動:其一是個人和機構的;其二是信息流的。
數據庫為個體構建了額外身份,在電腦之間以及各種機構之間的互動交流中,這些身份取代了那些個體。正如日常生活中的行動被信息痕跡所加倍一,身份也在電腦數據庫的互動交流中多重化了。P.66-68
傅科在全景監獄中發現了一種與國家層面相對的日常生活層面上的權力系統。超級全景監獄中的數據庫給每一個人都構建了身份,而且在構建時甚至全然不顧該個體是否意識到這種構建。這些身份成為電腦之間進行交流的基礎,這些交流在電腦之間按常規進行,並不為那個”真正的人”所知。雖然這種身份與該個體的內在意識、自我界定的屬性沒有緊密的關聯,它的力量或有效性卻絕不會因此降至最低。
國家是個體外部的力量,是一個借助於數據庫這種工具增加其權力的機構。
個體身份並非游離於權力之外,而是被權力操作所構建。因此,超級全景監獄並不強行施加於個體,並不是對個體的抑制,而是個體身份的一部份。P.69
超級全景監獄中的”囚犯居民”無須在任何建築物中居住;他們只須繼續進行其刻板的日常生活即可。
超級全景監獄的一個主要影響是使公共與私人之間的區分失去了效力,由於這種區分依賴的是個人空間的不可見性、對國家和公共機構的不透明性,然而這些特性被數據庫給抹除了。
電子書寫繼續發展手寫和印刷肇始的趨勢:使作者脫離文本,增加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時空距離,並增加文本闡釋的難度。
電子書寫也顛覆著印刷文化。以文字處理為例,改變數字化書寫易如反掌,屏幕符號與白紙黑字相比具有非物質性,這使文本從固定的語域轉移到了無定性的語域。而且,數字化文本易於導致文本的多重作者性。超文本程序鼓勵讀者把文本視為他或她可以在其中創立自己的鍊接的符號域,而這些可能會變成文本的一部份,因而產生了新文本。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區分因電子書寫而崩潰坍塌。P.70-71
傳統的書寫理論造成意義的固定性、作品的不朽性、作者的權威性。解構主義和電子書寫都理解到了書面語言的易變性、不穩定性和作者不確定性。兩者都為語言起到了實現主體的去穩定化、實現個體的消散、打碎自我統一性和固定性的幻象的作用。P.72
交流理論的”真理”是從歷史變化角度被截錄的,絕不是”絕對的”,它不能給人提供一個制高點,讓人們聲稱它具有普遍性。於是,交流理論的一個持續論題便是要維持這種偶發性意識。電子技術時代下交流理論的首要原則就是不存在首要原則。理論範疇應當已經內置某種偶發性或自我局限性。P.74
如果認為語言已經包含個體,那麼解放問題的性質就會改變。該問題就變成如何理解個體在給定的語言模式中以即在改變該語言模式的相對變化中的定位,而不是如何在給定的秩序之外尋求一種絕對化的普遍性。P.75
電子媒介交流展示了一種理解主體的前景,即主體是在具有歷史具體性的話語與實踐的構型中構建的。P.76
信息方式促成了語言的徹底重構,這種重構把主體建構在理性自律個體的模式之外。現代主體被信息方式置換成一個多重的、撒播的和去中心化的主體。
啟蒙運動這一思想傳統具有根深柢固的印刷文化淵源。印刷文化以一種相反但又互補的方式提升了作者,知識份子和理論家的權威。這一雙重運動把讀者造就成批評家,把作者造就成權威,這在表面上是對立或矛盾的,實際上卻是現代社會的交往中非常點型的支配互振。P.60
印刷文化將個體構建為一個主體,一個對客體透明的主體,一個有穩定和固定身份的主體,簡言之 ,將個體構建成一個有所依據的本質實體。
電子文化促成了種種理論的產生這些理論集中探討主體構建過程中語言的作用,並且從根本上瓦解了把讀者和作者分別當作批評和權威的穩定立足點的種種觀點。當出版物介入到理論家對主體的理解中,語言也就被理解成表徵性的,被理解成符號的專制系統…主體只能被理解為具有部份穩定性,在不同的時空點上被一再重新構型,具有非自我同一性,因此總被理解為部份他者。P.61
像印刷一樣,電子傳播在發話人與受話人之間施加一段距離;它們強調語言能容許言說者與聽者之間存在一段空白的特徵。如果分析家僅僅把電子傳播媒看成是對時空的進一步延伸,那麼他只不過是再次確認自律理性個體的型象,再次申述主體的穩定性而已。
印刷拉大了語言所固有的空白,從而容許言說者與聽話人之間插入一段距離,這種空白便使得個體能夠思考並冷靜地判斷他人的言辭。它也能增強理性的力量,促成個體的自律。印刷所例示的那種空白也可能被用來反對現代理論;它可能被轉化成文化抵抗,就像在浪漫運動時期以來的先鋒派運動中那樣。
電子文化允許人們對這種空白產生不同的闡釋。P.62
語言不再表徵現實,不再是用來強化主體的工具理性的中性工具;語言重構了現實。
主體新立場的構成也就是社會交往中主體的新位置。
像獨白、印刷物和電台一樣,電視廣告通常單向的交流:發送者對接收者講話。因為電視廣告控制著語境、背景以及敘事得文本,它們便具有特別的權力。它們所表徵的”現實”可以是”超現實”的,把通常在現實中找不到的內容編輯進來。P.63
電視廣告所構建的語言系統排除指涉對象、符號和現實,取而代之的是運作能指(詞)與所指(心理意象)之鍊。由於電視廣告的意義結構嚴格地將自身維持在能指、意義和圖像層面上,因此它就強有力地誘使觀看者與該商品認同。
在後現代型的這種傳播中,身份是去穩定性且碎片化的。這種置換不是在高度儀式化的宗教集體行為或其他社區功能中完成的,而是在家庭私下的、非正式的孤立的狀態中完成的。而且是在每天、很長的時間中完成的。P.64
只有站在語言結構的觀點上看,語言才是可以理解的,是語言建構了主體,而不是主體構建了語言。
廣告介於物體與意圖兩極之間,瓦解了符號差異關係的正常傾向。其地位屬於一種彷像(simulacrum),一個沒有原作、沒有客體指涉的拷貝。當今文化越發由這些仿像組成,它們共同組成了一種新的現實秩序,稱為”超現實”。P.65
數據庫能夠構建個體身份並將它多重化,從而促進個體的控制能力。
自由主義者相信,沒有隱私,就不可能有對政府的抵抗。都市性有一種傾向,能使個體在人群的匿名性中消失,自由主義者就是因為這一點才看重都市性。
如今個人的行為處處留下數字化信息的蹤跡,被有系統地收集在電腦數據庫中。都市生活是與陌生人的面對面交往加上與很”熟悉”我們的機器進行的電子媒介交往。
社會現在是一種雙重運動:其一是個人和機構的;其二是信息流的。
數據庫為個體構建了額外身份,在電腦之間以及各種機構之間的互動交流中,這些身份取代了那些個體。正如日常生活中的行動被信息痕跡所加倍一,身份也在電腦數據庫的互動交流中多重化了。P.66-68
傅科在全景監獄中發現了一種與國家層面相對的日常生活層面上的權力系統。超級全景監獄中的數據庫給每一個人都構建了身份,而且在構建時甚至全然不顧該個體是否意識到這種構建。這些身份成為電腦之間進行交流的基礎,這些交流在電腦之間按常規進行,並不為那個”真正的人”所知。雖然這種身份與該個體的內在意識、自我界定的屬性沒有緊密的關聯,它的力量或有效性卻絕不會因此降至最低。
國家是個體外部的力量,是一個借助於數據庫這種工具增加其權力的機構。
個體身份並非游離於權力之外,而是被權力操作所構建。因此,超級全景監獄並不強行施加於個體,並不是對個體的抑制,而是個體身份的一部份。P.69
超級全景監獄中的”囚犯居民”無須在任何建築物中居住;他們只須繼續進行其刻板的日常生活即可。
超級全景監獄的一個主要影響是使公共與私人之間的區分失去了效力,由於這種區分依賴的是個人空間的不可見性、對國家和公共機構的不透明性,然而這些特性被數據庫給抹除了。
電子書寫繼續發展手寫和印刷肇始的趨勢:使作者脫離文本,增加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時空距離,並增加文本闡釋的難度。
電子書寫也顛覆著印刷文化。以文字處理為例,改變數字化書寫易如反掌,屏幕符號與白紙黑字相比具有非物質性,這使文本從固定的語域轉移到了無定性的語域。而且,數字化文本易於導致文本的多重作者性。超文本程序鼓勵讀者把文本視為他或她可以在其中創立自己的鍊接的符號域,而這些可能會變成文本的一部份,因而產生了新文本。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區分因電子書寫而崩潰坍塌。P.70-71
傳統的書寫理論造成意義的固定性、作品的不朽性、作者的權威性。解構主義和電子書寫都理解到了書面語言的易變性、不穩定性和作者不確定性。兩者都為語言起到了實現主體的去穩定化、實現個體的消散、打碎自我統一性和固定性的幻象的作用。P.72
交流理論的”真理”是從歷史變化角度被截錄的,絕不是”絕對的”,它不能給人提供一個制高點,讓人們聲稱它具有普遍性。於是,交流理論的一個持續論題便是要維持這種偶發性意識。電子技術時代下交流理論的首要原則就是不存在首要原則。理論範疇應當已經內置某種偶發性或自我局限性。P.74
如果認為語言已經包含個體,那麼解放問題的性質就會改變。該問題就變成如何理解個體在給定的語言模式中以即在改變該語言模式的相對變化中的定位,而不是如何在給定的秩序之外尋求一種絕對化的普遍性。P.75
電子媒介交流展示了一種理解主體的前景,即主體是在具有歷史具體性的話語與實踐的構型中構建的。P.76
2008年5月22日 星期四
[摘要] 認識媒體 5, 6章
第五章
所謂媒體或人的延伸,乃是一種「使發生」而非「使察覺」之觸媒。(P.83)
讀寫型、支離化的西方人,一但遭遇自身文化內部發生的電內爆,此時立即發生的現象,便是他一步步快速轉型,轉變成一個複雜並有深度結構的人,並在情感上察覺到自己完全與社會中的其他人相依為命。(P.85)
本書的目標,去認識許多不同的媒體,去了解它們所從出的種種衝突,以及它們所造成更大的衝突。在這樣的探查過程中,也提出一樣許諾:藉由人類自主性的提升,可減少這些衝突矛盾。現在,就讓我們看看因媒體混種而造成的某些影響,或者說,因為一媒體被另一媒體交互滲透之下所帶來的結果。(P.86)
兩種媒體混種、相會,乃是真理與啟示的一刻,從中誕生了新的形式。因為兩媒體得以並置,使我們進入不同形式相交的邊界地帶,從水仙花的自戀麻醉之中彈醒過來。媒體令我們感官陷入昏睡、麻痺,可是媒體相會的剎那,卻是自由的剎那,是我們重獲釋放的剎那。(P.91)
第六章
因此翻譯就是將「知」的各種形式「明確地拼出來」。我們所稱的「機械化」,就是將自然以及我們的天然,譯成一種放大並專化的形式。(P.92)
言詞子句是一種資訊擷取,能以高速度涵蓋整個環境與經驗。言詞子句是複雜的隱喻與象徵系統將經驗譯成我們發而言之來或表之於外的官能感覺。(P.92)
在這個電的時代,我們看見自己越來越被迻譯成資訊的形式,我們的意識越發被科技延伸。(P.93)
藉著電媒體,我們把自己的軀體放進我們被延伸的神經系統之內,因此設立了一個動態變化的組合體;通過這個組合體,所有先前的一切科技,那些只是我們手足、牙齒、體溫控制之延伸的科技─所有這一類我們身體的延伸,包括城市在內─都將被迻譯成資訊系統。(P.93)
連我們所用的「握/領會」(grasp)或「理解」(apprehension)一字,都指向通過一事而理解另一事的過程,亦即同時透過不只一種感官已同時處理、感應眾多面向的過程。(P.97)
所謂媒體或人的延伸,乃是一種「使發生」而非「使察覺」之觸媒。(P.83)
讀寫型、支離化的西方人,一但遭遇自身文化內部發生的電內爆,此時立即發生的現象,便是他一步步快速轉型,轉變成一個複雜並有深度結構的人,並在情感上察覺到自己完全與社會中的其他人相依為命。(P.85)
本書的目標,去認識許多不同的媒體,去了解它們所從出的種種衝突,以及它們所造成更大的衝突。在這樣的探查過程中,也提出一樣許諾:藉由人類自主性的提升,可減少這些衝突矛盾。現在,就讓我們看看因媒體混種而造成的某些影響,或者說,因為一媒體被另一媒體交互滲透之下所帶來的結果。(P.86)
兩種媒體混種、相會,乃是真理與啟示的一刻,從中誕生了新的形式。因為兩媒體得以並置,使我們進入不同形式相交的邊界地帶,從水仙花的自戀麻醉之中彈醒過來。媒體令我們感官陷入昏睡、麻痺,可是媒體相會的剎那,卻是自由的剎那,是我們重獲釋放的剎那。(P.91)
第六章
因此翻譯就是將「知」的各種形式「明確地拼出來」。我們所稱的「機械化」,就是將自然以及我們的天然,譯成一種放大並專化的形式。(P.92)
言詞子句是一種資訊擷取,能以高速度涵蓋整個環境與經驗。言詞子句是複雜的隱喻與象徵系統將經驗譯成我們發而言之來或表之於外的官能感覺。(P.92)
在這個電的時代,我們看見自己越來越被迻譯成資訊的形式,我們的意識越發被科技延伸。(P.93)
藉著電媒體,我們把自己的軀體放進我們被延伸的神經系統之內,因此設立了一個動態變化的組合體;通過這個組合體,所有先前的一切科技,那些只是我們手足、牙齒、體溫控制之延伸的科技─所有這一類我們身體的延伸,包括城市在內─都將被迻譯成資訊系統。(P.93)
連我們所用的「握/領會」(grasp)或「理解」(apprehension)一字,都指向通過一事而理解另一事的過程,亦即同時透過不只一種感官已同時處理、感應眾多面向的過程。(P.97)
認識媒體:緒論 ,1 ,2
緒言
我們的中央神經系統受到科技的延伸,不但令我們涉入人類全體,也使人類全體融入我們,於是我們非參與不可,深度地參與於我們每個行動的後果,再也不可能採取讀寫型西方人那種疏遠、無關的角色。(33)這是焦慮的年代,因為不管持任何觀點,電的內爆都迫使人投入、參與,觀點再神聖、高貴,其性格都屬於片面、專限,在電的時代派不上任何用場。我們這個時代可望意識覺察的完整、神入與深度,這種心態是電科技的自然附屬品。(34)在研究人的各種延伸之源流與發展之前,應先觀察媒體即人的延伸的各種面向。(35)
第一章 媒體即訊息
任何媒體-也就是我們本身的擴充延伸-對個人、對社會造成的影響後果,都來自於我們每有延伸,或可說科技每有新發展,便為人事物導入了新的規模層級所致。(36)正是媒體本身,塑造並控制了人事關連與人類行動規模與形式。而媒體的內容與用途雖五花八門,對人事關連的形塑則完全無能為力。(37)媒體的行事動作獨立於內容或內容程序的設定安排之外,(39)科技什麼都能做,就是無法把它自己加在我們已經成為的狀況之下,(41-2)電影的誕生,將機械化的支離與序列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帶我們從序列與串連的世界進入了創造性組態與結構的世界。電影作為媒體,他的訊息是一個轉換過渡的訊息,從直線性的串連到組態。(42)當序列性與結構性同時投降,我們就處於結構與組態的世界了。(43)因為任何媒體都有一股力道,若不加以提防,就會把它那套假定套在你頭上,預測、管控,即在避免陷入這種高度自我迷戀的閥下意識恍惚狀態。(46)科技要求我們遵循單一、連續的模式行事,(47)設計者完全不曾意識到我們印刷文化的偏見,把單一、連續的習性看成智力的表現,於是一筆抹殺了聽覺型與觸覺型的人。讀寫力作為科技或畫一標準,遍及教育、政府、產業、社會生活的每個層次,如今電科技一來全面面臨威脅。(48)媒體的影響效果之所以強大濃密,正因為另外又有一個媒體作為他的內容;科技的影響力,並不是發生在意識或觀念層次上,卻在他輕而易舉便徹底改變了我們感官的使用分配比例或知覺形態。(49)我們人類的感官-所有媒體都是這些感官的延伸-對於我們個人的生命力而言,也屬於一種固定費,而他們也同樣組設了我們每一個人的意識與經驗形態。(53)
第二章 熱媒體與冷媒體
熱媒體以高解析度延伸某一個單一感官,高解析度是指資訊與資料全然充滿的狀態。熱媒體的參與性低,冷媒體受訊息者的參與程度高。(54)強度與高解析度下,生活娛樂都衍生出專工與支離現象,任何強烈經驗都必須冷卻,才可以學會消化吸收。(55)進入電的時代,電速的立即特性籠罩在同心形態上,深度覆蓋。而同心型與其無數平面交集,卻又是深刻洞見所不可缺。電使生活有了新的結構、組態,同時也越來越與機械年代的舊物正面相逢:線性、支離的程序與分析工具。(58)就電時代的程序與價值的反轉而言,過去那機械年代是熱的,電視時代是冷的。(59)整個文化的溫度,如今都可以透過設定保持穩定,(60)熱媒體要發生療效,任何時候都不能包括太多參與與移情作用,(62)只有遊戲,才能藉著虛擬真實生活中的熱象而使他們冷卻。(63)若只有任何一種官感加熱,尤其讓視覺感官熱到獨控全局,就無法再由全官感隨意參與,若冷卻所有官感,則會造成幻覺。(64-5)
我們的中央神經系統受到科技的延伸,不但令我們涉入人類全體,也使人類全體融入我們,於是我們非參與不可,深度地參與於我們每個行動的後果,再也不可能採取讀寫型西方人那種疏遠、無關的角色。(33)這是焦慮的年代,因為不管持任何觀點,電的內爆都迫使人投入、參與,觀點再神聖、高貴,其性格都屬於片面、專限,在電的時代派不上任何用場。我們這個時代可望意識覺察的完整、神入與深度,這種心態是電科技的自然附屬品。(34)在研究人的各種延伸之源流與發展之前,應先觀察媒體即人的延伸的各種面向。(35)
第一章 媒體即訊息
任何媒體-也就是我們本身的擴充延伸-對個人、對社會造成的影響後果,都來自於我們每有延伸,或可說科技每有新發展,便為人事物導入了新的規模層級所致。(36)正是媒體本身,塑造並控制了人事關連與人類行動規模與形式。而媒體的內容與用途雖五花八門,對人事關連的形塑則完全無能為力。(37)媒體的行事動作獨立於內容或內容程序的設定安排之外,(39)科技什麼都能做,就是無法把它自己加在我們已經成為的狀況之下,(41-2)電影的誕生,將機械化的支離與序列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帶我們從序列與串連的世界進入了創造性組態與結構的世界。電影作為媒體,他的訊息是一個轉換過渡的訊息,從直線性的串連到組態。(42)當序列性與結構性同時投降,我們就處於結構與組態的世界了。(43)因為任何媒體都有一股力道,若不加以提防,就會把它那套假定套在你頭上,預測、管控,即在避免陷入這種高度自我迷戀的閥下意識恍惚狀態。(46)科技要求我們遵循單一、連續的模式行事,(47)設計者完全不曾意識到我們印刷文化的偏見,把單一、連續的習性看成智力的表現,於是一筆抹殺了聽覺型與觸覺型的人。讀寫力作為科技或畫一標準,遍及教育、政府、產業、社會生活的每個層次,如今電科技一來全面面臨威脅。(48)媒體的影響效果之所以強大濃密,正因為另外又有一個媒體作為他的內容;科技的影響力,並不是發生在意識或觀念層次上,卻在他輕而易舉便徹底改變了我們感官的使用分配比例或知覺形態。(49)我們人類的感官-所有媒體都是這些感官的延伸-對於我們個人的生命力而言,也屬於一種固定費,而他們也同樣組設了我們每一個人的意識與經驗形態。(53)
第二章 熱媒體與冷媒體
熱媒體以高解析度延伸某一個單一感官,高解析度是指資訊與資料全然充滿的狀態。熱媒體的參與性低,冷媒體受訊息者的參與程度高。(54)強度與高解析度下,生活娛樂都衍生出專工與支離現象,任何強烈經驗都必須冷卻,才可以學會消化吸收。(55)進入電的時代,電速的立即特性籠罩在同心形態上,深度覆蓋。而同心型與其無數平面交集,卻又是深刻洞見所不可缺。電使生活有了新的結構、組態,同時也越來越與機械年代的舊物正面相逢:線性、支離的程序與分析工具。(58)就電時代的程序與價值的反轉而言,過去那機械年代是熱的,電視時代是冷的。(59)整個文化的溫度,如今都可以透過設定保持穩定,(60)熱媒體要發生療效,任何時候都不能包括太多參與與移情作用,(62)只有遊戲,才能藉著虛擬真實生活中的熱象而使他們冷卻。(63)若只有任何一種官感加熱,尤其讓視覺感官熱到獨控全局,就無法再由全官感隨意參與,若冷卻所有官感,則會造成幻覺。(64-5)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