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7日 星期四

﹝摘要﹞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前言~VI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前言~VI摘要
前言
“我們掌握的媒介有著驚人的成長…。一切藝術都有物理的部份,但已不能再如往昔一般來看待處理,也不可能不受到現代權力和知識運作的影響。如此重要的新局面必會使一切藝術技術改頭換面,從而推動發明,甚至可能巧妙地改變藝術本身的觀念。”p.58
I
藝術作品向來都能複製。然而,藝術作品比機械手法來複製卻是個新近的現象。二十世紀,複製技術已達到如此的水平…這些複製技術本身也以全新的藝術形式出現而引起注目,其中兩項不同的表現—藝術作品的複製與電影藝術,對傳統藝術形式的影響更具有啟示性了。p.60-61
II
即使是最完美的複製也總是少了一樣東西;那就是藝術作品的「此時此地」。原作的「此時此地」形成所謂的作品真實性。真實性的觀念對於複製品而言都毫無意義,原作保有完整的權威性。一方面,機械複製品較不依賴原作;另一方面,機械複製技術可以將複製品傳送到原作可能永遠到不了的地方。一件事物的真實性是指其一切所包含而原本可遞轉的成份,從物質方面的時間歷程到它的歷史見證力都屬之。p.62-63
複製技術使得複製物可以在任何情況下都成為視與聽的對象,因而賦予了複製品一種今時性。這兩項過程對遞轉之真實造成重大的衝擊—亦即對傳統造成衝擊。他們最有效的原動力就是電影,如果忽略了電影的毀滅性與導瀉性,也就是忽略了文化遺產中傳統元素之清除的話,也就無法掌握電影的社會意義。p.64
III
人們感受與接收的方式隨著時代在改變。人類感性採取的有機形式—實現的環境—不只由自然因素決定,也取決於歷史。P.65
「靈光」,可以把它定義為遙遠之物的獨一顯現,雖遠,仍如近在眼前。靈光衰退的社會影響條件…關係到群眾在現今生活中日漸提高的重要性,將事物在空間裡更人性地「拉近」自己,藉由迎接事物的複製品還來掌握事物的獨一性。p.65
IV
藝術作品的獨一性也等於是說它包容於所謂「傳統」的整個關係網絡中。傳統本身仍是活生生的現實,時時在變化。P.66
藝術作品最初仍歸屬於整個傳統關係,這點即表現在崇拜儀式中。「真實」藝術作品的獨一性價值是築基於儀式之上,而最初原有的實用價值也表現在儀式中。無論經過多少中介,這個基本關聯總是依稀可辨。越來越多的藝術品正是為了被複製而創造。一但真實性的標準不再適用於藝術的生產,整個藝術的功能也就天翻地覆。藝術的功能不再奠基於儀禮,而是另一項實踐:政治。p.67-68
V
對於藝術品的感受評價有兩項特別突出,一是有關作品的崇拜儀式價值,另一是有關其展覽價值。藝術的生產最早是為了以圖像來供應祭典儀式的需要。這些圖像的「在場」比它們被看見與否更為重要。藝術品從祭典功用解放出來後,這些藝術品的展出機會也比較多了。複製技術強化了藝術品的展演價值,藝術功能後來卻顯得次要。P.68-69
VI可是祭儀價值並非毫無反抗…其最後一道防線就是人相。影像的祭儀價值在人面部的瞬間表情裡,找到了最後的棲身之處。配合沒有人物的影像,圖片說明有史以來變的無比重要,…因為觀者如果不考慮影像出現前後如何接續,大概無法了解任何孤立的單格影像。P.69-7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