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8日 星期四

survey(2006春)早餐店兩部

會選擇這兩部影片,其實是想要看看在同樣的素材底下,可以說出怎麼樣不同的故事。

第一部是圍繞在早餐車的故事,從一開始的勝昌自我介紹,到帶出兩個員工,還有跟學弟妹的互動,到此都很輕鬆愉快,(配樂也很幽默,下的點抓得也太好了);但是在後半部的部分,牽到端午節前夕,與母親的互動,有種忽然帶到這裡的感覺,但是媽媽的偷笑那一幕,實在是太精采了。

第二部比較是講勝昌的故事,所以一開始就帶了媽媽的鏡頭,然後是早餐店,然後是游泳池學長,最後又回到媽媽作結。可以看得出來早餐店的部分並不是完全的重要。同時,這一組也有一種要頭尾呼應的感覺,開頭是媽媽、結尾也是媽媽,其實用的影片似乎是同一段(但我也是自己轉回去才發現的),可能是因為視覺本身停留的時間比較短,一幕接著一幕所以觀者其實是要跟著導演的路徑去走,所以也比較不會有那種「這邊我看過了,這一幕有看到」的感覺。

我發現其實訪問的直接鏡頭其實不要太多,否則因為畫面包含的資訊太少,很容易變得有點無聊,或者是專訪的鏡頭後,背景要比較多樣,提供比較多的資訊讓觀者去看,去聯想。

還有一幕其實印象蠻深的,就是藍天剛好映在車前招財貓的身上,這一幕其實就有很多的資訊跟層次,所以儘管沒有配樂、沒有旁白,都可以吸引觀者的注意力很久。

看了一組學長姐的兩份影片,覺得要在十分鐘內說一個完整的故事很難,或者是說有一個很清楚的主軸拉出來很難,更何況其中必須要有社會學的意涵。

lysugar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