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7日 星期三

「大城市小人物」心得

電子相框實為好物,可惜聲音聽不太清楚。圍繞被紀錄的對象拍攝/剪接,似乎是個不錯的方法,像紀錄趙鈞震(台北市殯葬管理處志工)的影片,有一段就以不連續的多個畫面捕捉志工的各種服務:掃地、幫忙擺供品、詢答等;看到的是志工的手腳等部位,更能強調其工作內容。

紀錄的手法要隨對象改變。「大城市小人物」系列影片的對象都是人及其工作,特別是工作環境與內容著墨最多,尤其體力勞動者,會花很多功夫拍比方說阿市搬運蔬菜的過程、里長伯(林俊榮)深入巷弄檢視物件等;鏡頭表明自己站在紀錄的位置,我不記得有看到第一人稱的。比較紀錄議題的《島國殺人事件》,其手法就截然不同:議題被整理為各個段落,像一篇論文的大小論證,整體呈現一種明確的立場,紀錄者也比較有意識地交待自己與對象的關係。

看完47則故事,我最好奇流水席和廟祝這兩個主題。家鄉常常看到流水席,卻鮮少見於大安區,而「大城市小人物」則讓我知道原來辦桌者不能不知各種傳統禮儀(宗教、婚娶等),辦流水席的模式也有它的歷史,並非一成不變,今日看到的這種樣貌乃經林添盛於1977年的變革。廟祝則是一種特別的「職業」,不但管理廟寺,也要「管理」信眾;好廟公/婆會讓信仰圈維繫得更緊密,信仰的面貌也會為廟祝修變,多多少少,比方說昨天偶然看到的,三太子改配手槍手榴彈

讓我困惑的是,到底要怎麼拍出「社會學的感覺」呢?

(elek)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