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7日 星期三

「大城市小人物」心得

在四十七個故事中,有影片往往是這樣的呈現,也就是一開始由旁白破題介紹小人物,以及小人物的受訪鏡頭,隨後用旁白或是小人物的受訪聲音,搭配工作實錄演出;幾個影片,很像是深度報導,透過白描的方式,加上旁白的說詞,營造整個影片的主軸。而這些短片中,可以看見都是使用破題法,也就是在十秒鐘之內,就讓觀者可以確切抓到本片的重點,隨後再慢慢深入、更接近的描寫。

而這次觀賞給我的收穫,也許是在於對於描寫人物可能性的發想。原來有這麼多的故事等著我們去說。比較讓我感到好奇的是棒球場管理員、辦桌、石打石師傅。可能是因為自己常去棒球場,所以對於棒球場管理員會比較有親近感,在球場管理員的背後,可以看見一場場比賽的幕後,還有台灣球場的發展等等。



對於辦桌,是覺得這是一個很特殊的文化,在城市裡的辦桌,可以看見城市中不同的相處模式,而為什麼會有人選擇辦桌?也從中聯想到眷村的賣藥小發財車,在每個週日午後,眷村的伯伯叔叔媽媽們會聚集在一塊,都會有主持人拿著麥克風,一句「伯伯、伯伯」的叫,賣了一些宣稱很有用的藥。這也是城市中的不同景象



最後的打石師傅,讓我想到了製作神像的人,神像本身是讓人敬畏的,那麼對於製作神像的人來說,神像有沒有他的法力呢?還是只是他的作品之一?

這次展覽給我的感覺,主要是讓我看見許多可能的故事,然而要如何從很多可能的故事中,說出一個具有社會學意涵的故事,這也許最大的困難所在。



lysugar

沒有留言: